第三十二章 大符后(1/2)
六月十七,暂歇潞州一夜的后周大军再次启程。
在前往泽州的路上,从东京传来消息:宰相冯道病逝。
五代不倒翁,十朝长乐老…后世对于冯道此人的评价极度分化。
欧阳修骂他无廉耻,司马光斥其为奸臣。
有人说他毫无节操,没有为臣子的本分,无事君王的忠心。
只会见风使舵,谁当皇帝就投靠谁,连契丹人打进开封后,他也恬不知耻的去求官。
但也有人说他为官不贪,善于体察民情,在五代乱世的背景下,皇帝频繁更替,冯道一介文弱书生,也没有能力改变什么。
所以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留在朝堂之上,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君王,不要去大肆屠戮,而要善待百姓。
对于冯道的德行怎么样,李奕并不想去评价,但他知道柴荣对冯道肯定是有不爽的。
此次出征北汉之前,朝堂上便是以冯道为首的一批官员阻止柴荣御驾亲征。
据说柴荣拿自己跟唐太宗相比,冯道直接怼道“陛下比不上太宗皇帝”。
柴荣忍着怒气不提这事,又说后周的禁军实力远超北汉,打败对方就像是泰山压卵一般简单。
谁知冯道又扔出来一句:陛下不是泰山。
这下可把皇帝气得不轻,也幸亏柴荣是个明君,看在冯道几朝重臣的份上,没有跟他一般见识。
否则换个杨广这样式的,赐他一杯毒酒都算给面子了。
得知冯道病逝后,柴荣展现出作为君主的大度,没有计较对方在朝堂上不给自己面子的事。
随即,柴荣宣布罢朝三日,册赠冯道为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一介文官能被封王,纵然是死后追封,却也是莫大的荣誉。
柴荣也算是极其厚待冯道了…
由于大军从北汉境内裹挟了大量百姓,加上仗打完了不用太紧迫,因而回程的速度要比来时慢很多。
一路上,柴荣分批迁移安置了这些北汉百姓,诏令地方官员们督造房屋并派济粮食衣物。
十天后,大军抵达了怀州,皇帝下令解除了对控鹤都指挥使赵晃,以及通事舍人郑好谦的关押。
并且当场就把二人官复原职。
原本皇帝是准备直接返回开封的,不过在怀州待了一天,皇帝却突然改变主意,想要先去祭拜太祖郭威的陵墓。
随后大军从怀州渡过黄河前往新郑县的嵩陵。
也不知柴荣是真的对养父郭威感情深厚,还是攻打北汉的失利让他心情忧愤烦闷。
一见到郭威的陵墓,柴荣便号恸不已,更是伏跪在墓碑前哀泣自语。
随行的大臣武将无不为之感伤。
等祭拜过嵩陵之后,大军掉转方向返回开封。
“奕哥儿,咱俩从东京走的时候,还只是低下的小校,这几个月再回来,就变成了中高级将领…啧啧啧!”
一路上马仁瑀都十分兴奋,根本没有长途跋涉行军的疲累。
人要是有了动力是很坚韧的,在丰厚奖赏的激励之下,什么艰苦困难都不值一提。
“这次回了开封,我就把家人都接来享福,夏津的那点破地没什么好种的。”
李奕不免多看了马仁瑀几眼。
没想到这货能说出这话,按照他以前的尿性,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多快活?
看来战场确实能让人快速成长…也难怪,见多了生死和杀戮,再幼稚的人也会被逼着成熟。
一场残酷的战争结束后,九死一生的人们,心中最大的念头或许就是回家。
活着回家…李奕想起和郭氏离别时的承诺。
是啊!
自己在这个时代也有想要守护的家人,如果一个人真成了孤家寡人,那该多悲哀…
“这次回去也把舅舅一家接来开封吧。”
李奕自言自语道。
六月底。
后周禁军各部即将抵达东京城外三十里的上蔡驿。
这时前方传来消息,卫国夫人符氏带领百官,出城迎接皇帝的车驾,已经快要到上蔡驿。
皇帝当即下令军队加快速度,双方很快就在上蔡驿相遇。
或许是跟普通男人一样,想在自家女人面前显摆一番,又或者是想替正式册立卫国夫人为后造势。
皇帝特意在上蔡驿停下和卫国夫人一起召见文武大臣。
“李都使,陛下特意召见有功将士,欲和皇后殿下一起嘉奖众将。”
来传信的人让李奕有些意外,赵匡胤亲自骑马前来通知他。
不过这也没什么问题,赵大虽被提升为散员都虞侯,但他兼任皇帝亲卫副将的差事,暂时也还没有卸下。
顾不得和赵匡胤过多寒暄,李奕喊上马仁瑀跟着对方去往中军大帐见驾。
等进了营帐,已经有很多文武大臣到了,分列在两边各自低声交谈。
最上方的宝座还是空的,看来皇帝和皇后还没来。
李奕扫了一眼,快步走到史彦超那一侧,马仁瑀也连忙跟了过去。
到了跟前,李奕率先招呼道:“史都虞侯。”
在高平之战后,史彦超被升为华州节度使,而在回军经过潞州的时候,皇帝又加他为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
所以李奕索性就直接称呼他的军职。
不得不说,史彦超这货是真不受待见,站在这都没有人搭理他。
可他似乎也不当回事,大大咧咧的站着,一点都不尴尬。
眼见李奕站到自己旁
在前往泽州的路上,从东京传来消息:宰相冯道病逝。
五代不倒翁,十朝长乐老…后世对于冯道此人的评价极度分化。
欧阳修骂他无廉耻,司马光斥其为奸臣。
有人说他毫无节操,没有为臣子的本分,无事君王的忠心。
只会见风使舵,谁当皇帝就投靠谁,连契丹人打进开封后,他也恬不知耻的去求官。
但也有人说他为官不贪,善于体察民情,在五代乱世的背景下,皇帝频繁更替,冯道一介文弱书生,也没有能力改变什么。
所以他宁愿背负骂名,也要留在朝堂之上,想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君王,不要去大肆屠戮,而要善待百姓。
对于冯道的德行怎么样,李奕并不想去评价,但他知道柴荣对冯道肯定是有不爽的。
此次出征北汉之前,朝堂上便是以冯道为首的一批官员阻止柴荣御驾亲征。
据说柴荣拿自己跟唐太宗相比,冯道直接怼道“陛下比不上太宗皇帝”。
柴荣忍着怒气不提这事,又说后周的禁军实力远超北汉,打败对方就像是泰山压卵一般简单。
谁知冯道又扔出来一句:陛下不是泰山。
这下可把皇帝气得不轻,也幸亏柴荣是个明君,看在冯道几朝重臣的份上,没有跟他一般见识。
否则换个杨广这样式的,赐他一杯毒酒都算给面子了。
得知冯道病逝后,柴荣展现出作为君主的大度,没有计较对方在朝堂上不给自己面子的事。
随即,柴荣宣布罢朝三日,册赠冯道为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
一介文官能被封王,纵然是死后追封,却也是莫大的荣誉。
柴荣也算是极其厚待冯道了…
由于大军从北汉境内裹挟了大量百姓,加上仗打完了不用太紧迫,因而回程的速度要比来时慢很多。
一路上,柴荣分批迁移安置了这些北汉百姓,诏令地方官员们督造房屋并派济粮食衣物。
十天后,大军抵达了怀州,皇帝下令解除了对控鹤都指挥使赵晃,以及通事舍人郑好谦的关押。
并且当场就把二人官复原职。
原本皇帝是准备直接返回开封的,不过在怀州待了一天,皇帝却突然改变主意,想要先去祭拜太祖郭威的陵墓。
随后大军从怀州渡过黄河前往新郑县的嵩陵。
也不知柴荣是真的对养父郭威感情深厚,还是攻打北汉的失利让他心情忧愤烦闷。
一见到郭威的陵墓,柴荣便号恸不已,更是伏跪在墓碑前哀泣自语。
随行的大臣武将无不为之感伤。
等祭拜过嵩陵之后,大军掉转方向返回开封。
“奕哥儿,咱俩从东京走的时候,还只是低下的小校,这几个月再回来,就变成了中高级将领…啧啧啧!”
一路上马仁瑀都十分兴奋,根本没有长途跋涉行军的疲累。
人要是有了动力是很坚韧的,在丰厚奖赏的激励之下,什么艰苦困难都不值一提。
“这次回了开封,我就把家人都接来享福,夏津的那点破地没什么好种的。”
李奕不免多看了马仁瑀几眼。
没想到这货能说出这话,按照他以前的尿性,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多快活?
看来战场确实能让人快速成长…也难怪,见多了生死和杀戮,再幼稚的人也会被逼着成熟。
一场残酷的战争结束后,九死一生的人们,心中最大的念头或许就是回家。
活着回家…李奕想起和郭氏离别时的承诺。
是啊!
自己在这个时代也有想要守护的家人,如果一个人真成了孤家寡人,那该多悲哀…
“这次回去也把舅舅一家接来开封吧。”
李奕自言自语道。
六月底。
后周禁军各部即将抵达东京城外三十里的上蔡驿。
这时前方传来消息,卫国夫人符氏带领百官,出城迎接皇帝的车驾,已经快要到上蔡驿。
皇帝当即下令军队加快速度,双方很快就在上蔡驿相遇。
或许是跟普通男人一样,想在自家女人面前显摆一番,又或者是想替正式册立卫国夫人为后造势。
皇帝特意在上蔡驿停下和卫国夫人一起召见文武大臣。
“李都使,陛下特意召见有功将士,欲和皇后殿下一起嘉奖众将。”
来传信的人让李奕有些意外,赵匡胤亲自骑马前来通知他。
不过这也没什么问题,赵大虽被提升为散员都虞侯,但他兼任皇帝亲卫副将的差事,暂时也还没有卸下。
顾不得和赵匡胤过多寒暄,李奕喊上马仁瑀跟着对方去往中军大帐见驾。
等进了营帐,已经有很多文武大臣到了,分列在两边各自低声交谈。
最上方的宝座还是空的,看来皇帝和皇后还没来。
李奕扫了一眼,快步走到史彦超那一侧,马仁瑀也连忙跟了过去。
到了跟前,李奕率先招呼道:“史都虞侯。”
在高平之战后,史彦超被升为华州节度使,而在回军经过潞州的时候,皇帝又加他为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
所以李奕索性就直接称呼他的军职。
不得不说,史彦超这货是真不受待见,站在这都没有人搭理他。
可他似乎也不当回事,大大咧咧的站着,一点都不尴尬。
眼见李奕站到自己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