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亲如手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皇帝已经决定要班师回朝。  

然而数十万人马的调度安排,放在后世都不是容易的事,更遑论是如今这个时代。  

从皇帝下达退军命令,再到第一批开始撤离,中间整整耽误了三四天。  

大军撤离晋阳的时候,囤积在城下的粮草军需,根本没办法一次性带走。  

最后只勉强携带了一小部分,剩下的数十万斛粮草军需,柴荣下令全都就地焚烧掉。  

一时间,晋阳城外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亮如白昼。  

“可惜了这么些粮食,全给一把火烧了。”  

马仁瑀望着越燃越大的火势,砸吧着嘴道,“还不如都分给将士们呢。”  

李奕瞥了他一眼:“你说的倒容易,就算全都赏给你,莫非你还能一路背回开封去?”  

这货也不动动脑子,正是因为带不走,又不想留给北汉,所以柴荣才要下令烧掉。  

分给你却带不走又有什么屁用?  

“这倒是个问题…”马仁瑀尴尬一笑。  

李奕没再继续搭腔,遥望着熊熊燃烧的火光,他也觉得就这么烧了太可惜。  

但很多时候,总要牺牲一部分东西,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围攻晋阳城一月有余,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再继续耗下去已经没有意义。  

还不如尽快壮士断腕,趁早从泥潭里脱身。  

“奕哥儿,我听那史彦超到处吹嘘,说自己在忻口之战有多大多大的功劳。”  

马仁瑀替李奕打抱不平道,“他也不知道害臊,要不是你拼了命救他,早他娘的被契丹兵给砍了。”  

李奕听到这话,倒是想起在忻州城时,史彦超对自己说的那句“咱俩当同为首功”。  

他忍不住笑道:“只要能击退辽军,功劳谁大谁小,又有什么好争论的。”  

“史彦超若想争这首功,让给他便是,我的封赏已经够大,也不差这么一点了。”  

他说的倒不是违心之言,对于自己的封赏,他确实已经很满意。  

正所谓步子大了扯着蛋,短短两三个月,自己一升再升已是从四品官阶。  

军职也已到了相当于厢都虞侯这一级。  

距离厢主只差一步之遥。  

而厢主再往上…那可就是张永德的那个级别了!  

李奕既不是皇亲国戚,也不是累世贵胄,短时间内仅靠军功就升得这般快。  

放在历史上也是能排到名号的。  

赵匡胤当年像李奕这般年纪的时候,似乎还是个到处溜达的无业青年。  

这么一想,李奕自然觉得没必要跟史彦超争什么首功。  

他要便让给他罢了。  

反正以史彦超如今的身份地位,就算给他再大的功劳,提升的空间也已经很有限。  

总不能也跟符彦卿一样,给他封一个异姓王吧?  

想屁吃呢!  

然而马仁瑀却不这么想,他犹自嘀咕道:“这功劳落在奕哥儿你头上,陛下肯定还要再提拔你,哪能白让给史彦超那厮。”  

“唉!”  

李奕眼见若不说明白,马仁瑀还会一直惦记着,这货其实并不傻,就是不爱多动脑子,看待事情太一根筋了。  

他当即挑明道:“你知道陛下为何大力提拔我等?”  

马仁瑀回道:“我们立了大功,禁军又被砍了那么多武将,空缺出许多位置,所以陛下才提拔我等。”  

李奕摇头道:“你只说对了一半,有功便赏是没错,但不知马兄你可察觉,这次升得最快的大半都是我等年轻将领。”  

“反而是那些累朝宿将,很多只是平调他职,少部分也只是稍进一级,更多像是勉励而非封赏,你可知为何?”  

不等马仁瑀回答,他又继续道:“高平一战,侍卫司的兵马大多不堪用,樊何等将领也不把陛下当回事,这些人骨子里还保留着乱世以来,那些骄兵悍将的桀骜不驯。”  

“陛下若想彻底掌控住禁军,就必须提拔一批亲信,而我等在陛下面前拼死杀敌,自然更得陛下的信任。”  

“陛下不嫌我等年轻资浅,不吝赏赐大力提拔,就如我俩这般猛升,又如何不对陛下感恩戴德?”  

“从今以后,我等后起之秀便是陛下掌控禁军的依仗,还愁没有大把的机会往上爬?”  

“高平战后陛下封赏李重进颇重,只因他刚调任到侍卫司不久,根基太浅,陛下指望他能尽快掌控住侍卫亲军。”  

“可若真是一人独大,岂能是好事?”  

“要我说,此次回京之后,陛下定会改革禁军,加强殿前军的地位,去跟侍卫司牵制抗衡…”  

“到时你我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李奕说罢住口不言,马仁瑀却是一脸惊诧,显然没往这方面想。  

其实这些事情不算复杂,只不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奕有着穿越者的优势,自然比马仁瑀要看得透彻。  

事实上,赵匡胤篡位称帝后的一系列举措,基本都是按照柴荣定下的思路来的。  

只不过赵大做得更好更彻底罢了。  

马仁瑀恍然道:“原来这次出征咱们得到的好处比那些大将还要多啊!”  

“陛下也靠这一战树立了威望…”李奕补充了一句。  

不过一想到连番大战下来,死伤的那些将士们,还有晋阳城下被焚烧的粮草军需。  

那些物资都是从附近州县征调来的,百姓们的余粮几近被搜刮一空。  

李奕的心情又感到有些沉重。  

自己这些人的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