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大盈仙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冯耀离开了,傅源便在山谷内住了下来。  

好在傅源把家当都装在定风波里带来了,平时看书,画画,静坐调心,只要心性足够,就能耐得住性子,于寂寞枯燥中定住身心,得“静”得“安”。  

安之若素,悠然自得。  

冯宝宝除了时不时喂一点水外,也不需要额外的照顾,傅源便用大把的时间,以己心代天心,以天意的视角,检查这片山谷。  

来来回回检查了无数遍,始终感应不到紫阳真人天意的存在,肯定不是消失,那只有藏起来了!  

超脱五行的五上意志,已经超出理解了,既然藏起来,傅源自认也找不到。  

只得放弃,尝试着以浩然意为这片山谷立心,为它制定规则,从而窃取这片山谷,成为大盗!  

说是制定规则,立心立理,其实规则本身就是大道所化,不会超出大道之外,因为那不合理。  

所以规则还是那些规则,只是主人不一样了,除非有一天,傅源能超脱规则之上。  

紫阳真人合道化作天意后,也没有让山谷内的规则违背大道,大概就是因为他被困死在这座山谷,并没有真正的超脱于规则之上。  

比如山谷内五行之气轮转,所以傅源通过五行之气呼风唤雨,招来雷电,这不是违背天道,而是利用规则,行天地之法。  

规则之内,五行之气本就可以相互转化的,傅源自身也属于五行之内,所以没办法想象五行之外的规则。  

比如水在低温下可以结成冰,这在规则内,傅源可以忽略低温条件,直接让水变成冰,这只是在规则内的五行之气转化,但他却无法制定让水在低温下变成石头的规则,那是“天地成于元气”的大道规则,已经超出了五行,无法理解的规则。  

为天地立心,不是违背规则,而是利用规则,如何利用,就需要不断的去“知”,有了“知”才有“行”!  

所以制定规则,其实是在不断的“认知”规则。  

只要他的意志长存山谷,那山谷内的天地之法,便一直为他所用,成为这片山谷的王!  

时间一天天过去。  

冯宝宝就在傅源的眼皮子底下,一天天的成长,很快就长到二十多岁,然后停止了生长,并一直维持着。  

二十多岁,正是一个人的精气神处于最鼎盛的时期,将身体锁定在这个时期,就能一直保持最佳状态。  

现在的冯宝宝,已经跟未来的冯宝宝,外貌跟身材是别无二致了。  

有时候傅源看着她,恍惚间好像隔着时空,再看七十多年后的冯宝宝。  

一个十岁的小丫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长到二十多岁,人生便缺失了一段,不得圆满。  

金丹大道,便是把人修成一颗通透的金丹,圆满无漏,不染尘埃,明镜透亮。  

冯宝宝自身便是一颗金丹,所以一切的行动都发自本能,不会被尘埃所遮掩。  

所以未来的冯宝宝到底是在贪慕红尘,还是在追求圆满?  

如果是贪慕红尘,说明冯宝宝的浊气重新开始壮大,情欲开始成长,从而产生了贪嗔痴之念,如果是追求圆满,那就是源自本能的追求,于修炼一途,前者是退步,后者是进步。  

金丹是采大药练成,清气为主,浊气为辅,也符合了紫阳真人儒道双修的理念,儒家的浩然气,就是清浊之气的混杂。而道家练气,练的是清气,也是先天一炁。  

盘古开天辟地时,清气上浮,浊气下沉,所以人才要头顶天,脚踏地?  

对应着修行,头顶的百汇,脚底的涌泉,相互贯通,人才能与天地相合?  

清气上浮,浊气下沉?  

傅源突然明白,紫阳合道后的天意,藏在哪了!  

天意,不一定是清气,也不是在天上。  

无悲无喜无欲无求无爱无恨的超然,才是清气,才能上升。  

而爱恨憎恶等,都是浊气,只会下沉…紫阳真人的“意”,包含了强烈的情绪跟欲望,只会下沉。  

地生万物,万物有灵!  

所以山谷内石壁缝隙的一根草,可以是紫阳,一朵花可以是紫阳,一块石子,一把泥土,甚至一粒沙子,都可以是紫阳。  

甚至于入口峡谷上的刻痕,地下石室内石壁上的文字,都可以是紫阳。  

他把自己藏在地上的万物之中,所以傅源才找不到他。  

冯耀在隔了一年后才回到山谷。  

过去一年,他带着李慕玄,改换身形容貌,混进了三一门,又在拜师典礼上,被识破。  

无根生跟大盈仙人左若彤一番交手后不久,大盈仙人便仙逝了,三一门把仇恨怪罪在无根生跟李慕玄身上。  

不过这仇恨因为全性的作风,杀了几名三一门寻找无根生的弟子后,便成了整个全性跟三一门的仇恨。  

之后便是全性跟三一门的混战,双方死伤惨重,所以无根生去年才没能回来。  

直到今年,无根生约了众门派在龙虎山,把仇恨重新拉回自己跟李慕玄身上,才算终止了两派无底线的仇杀。  

冯耀叹息道:“玄门之所以是玄门,最终目标就是飞升,若是连这个目标都是错的,“玄门”二字又很从谈起?  

逆生三重通不了天,当大盈仙人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便没了坚持下去的意义,这才是这一切仇恨的源点。”  

这话,冯耀也只会跟傅源说,因为傅源不是玄门。  

对其他玄门的人透露,只是在掘三一门的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