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无形威慑(1/2)
随机推荐:
选择张嵘不是临时起意,赵孝骞不会拿千万将士的性命开玩笑。
龙卫营里除了种建中和折可适外,真正的将才并不多。导致赵孝骞手里可用的人才太少。
种建中曾经对张嵘有过评价,大意是勇武不足,但性格圆滑,有点小聪明,有临机应变之才。
而率领五千将士伏击辽军,需要的正是能够懂得临机应变的人,火器列阵齐发的战斗,个人的勇武反倒是微不足道。
重要的是对战场情势的判断,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火,什么时候该溜,情况不对往什么方向逃。
所以张嵘是最好的人选,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赵孝骞这也算是知人善用。
张嵘再次被赵孝骞点将,自是欣喜若狂,一张勉强有个人样儿的老脸绽开了满脸褶子,顶着众将嫉恨的唾沫星子,淡定地用袖子擦脸,真正做到了“唾面自干”,像一位得道高僧般看透了人间的贪嗔痴。
对赵孝骞,张嵘倒是千恩万谢,单膝跪地哐哐行礼,就跟整活主播感谢榜一大哥似的,那叫一个虔诚。
该吩咐的都说完了,赵孝骞下令散帐,众将皆行礼后退出帅帐,唯独留下了邵靖和冯晟。
留下二人,赵孝骞终究是因为不放心,不放心源于不信任。
“只准带五千厢军北上诱敌,这个数字是最合适的,人数多了,辽军主帅不敢冒进,人数少了,辽军主帅恐会生疑。”
“五千人最合适,辽军远道而来,士气正盛,正欲一展身手,五千人马在他们眼前晃悠,他们很难忍住诱惑不吃下去。”
二人一言不发,恭敬聆听。
赵孝骞接着道:“回营点兵的事就交给你们了,记住,不需要挑选太勇猛的,普通的货色就很好了,没什么斗志,又想着捡漏,遇强敌转身拔腿就跑的那种最合适,本色演出就很自然。”
邵靖嘴唇蠕动几下,对赵孝骞如此形容他的麾下颇有不服,然而仔细一想,麾下厢军好像争气的确实不多,人家评价得很客观。
看出邵靖不服又不甘的样子,赵孝骞挑眉:“你有不同的意见?”
邵靖苦笑道:“虽然郡公所言基本是事实,但…末将还是斗胆希望郡公能够委婉一点。”
“好,那我委婉一点说,”赵孝骞想了想,道:“挑一批珍惜生命,做事谨慎的将士,这样的将士在你们厢军应该很多…”
邵靖:“……”
就特么不该多嘴的,郡公这么一委婉,好像更难听了。
赵孝骞微笑道:“这次好好表现,记住,我和龙卫营将士,以及真定城和辖下九县的百姓都在盯着你们厢军呢,机会给你了,若还是不争气,往后莫怪我对你们厢军冷落。”
邵靖和冯晟顿时凛然,抱拳沉声道:“事若不成,末将愿提头来见!”
赵孝骞微笑,又来俩狗血的,真以为“提头来见”是句客气话?
“来人,取纸笔来,两位将军愿立军令状,‘事若不成,提头来见’,白纸黑字写扎实了,再摁下手印,事后莫怨我较真。”
两日后,距离真定府大约两百里的路上。
天气很糟糕,连日的大雪,时停时下,辽军长途跋涉,因为天气的影响,耽误了不少时日。
四万辽军,穿戴并不整齐,有的身披甲胄,有的裹着裘氅,大军浩荡,放眼望去不见首尾。
看似松松垮垮的行军队伍,却莫名给人一种极强烈的压迫感,仿佛任何违抗这支大军意志的人,都会被无情地碾成齑粉。
耶律淳骑着马,行进在中军,他的身旁还有一位熟悉的年轻人,正是辽国太孙耶律延禧。
二人并肩而骑,一路说笑,但耶律淳脸上的笑容却有几分勉强。
耶律淳年约四十出头,身形微胖,挺着圆滚滚的小肚子骑在马上,浑身裹着一张非常显目的白熊皮,据说是女真部落在遥远的北极所猎,进献给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又转赐给耶律淳。
辽国的耶律皇族宗亲众多,彼此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宠也非常激烈。
耶律淳身为耶律洪基之侄,能在千百耶律族人中脱颖而出,深受耶律洪基的信任,爵封“北平郡王”,其人还是颇有几分本事的。
而且耶律淳和耶律延禧这对叔侄的关系也十分要好,对辽国下一任国君耶律延禧来说,早已将叔叔耶律淳视为拥戴之臣,引以为最亲密的支柱倚靠,但凡有不决之事,耶律延禧都会向耶律淳讨教商议。
这次出征真定府,耶律延禧之所以跟来,一则是为了分沾点功劳,将来继承皇位后,资历上好看一点。
二则是充分相信耶律淳的能力,觉得叔叔出征一定马到功成,而耶律延禧便以皇太孙的身份亲眼见证,凯旋回朝时,也有资格和立场为耶律淳鼓吹,从而增强耶律延禧所在阵营的分量。
颠簸的马背上,叔侄俩谈笑风生,显得分外融洽。
然而耶律淳的眉宇间隐隐透着几分忧色。
本来大军出发时,耶律淳是踌躇满志的,在他看来,辽国调动五万大军征伐宋国真定府,简直是耶律洪基白送给他的功劳。
从主帅任命的人选上揣度耶律洪基的心思,耶律淳认为这是为耶律延禧即位做铺垫,叔侄俩以此战在辽国的朝堂上立威,堵住那些皇亲国戚和桀骜臣子们的嘴。
原本十分轻松的活儿,直到两日前终于有了变化。
边境斥候紧急来报,两日前宋
选择张嵘不是临时起意,赵孝骞不会拿千万将士的性命开玩笑。
龙卫营里除了种建中和折可适外,真正的将才并不多。导致赵孝骞手里可用的人才太少。
种建中曾经对张嵘有过评价,大意是勇武不足,但性格圆滑,有点小聪明,有临机应变之才。
而率领五千将士伏击辽军,需要的正是能够懂得临机应变的人,火器列阵齐发的战斗,个人的勇武反倒是微不足道。
重要的是对战场情势的判断,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开火,什么时候该溜,情况不对往什么方向逃。
所以张嵘是最好的人选,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赵孝骞这也算是知人善用。
张嵘再次被赵孝骞点将,自是欣喜若狂,一张勉强有个人样儿的老脸绽开了满脸褶子,顶着众将嫉恨的唾沫星子,淡定地用袖子擦脸,真正做到了“唾面自干”,像一位得道高僧般看透了人间的贪嗔痴。
对赵孝骞,张嵘倒是千恩万谢,单膝跪地哐哐行礼,就跟整活主播感谢榜一大哥似的,那叫一个虔诚。
该吩咐的都说完了,赵孝骞下令散帐,众将皆行礼后退出帅帐,唯独留下了邵靖和冯晟。
留下二人,赵孝骞终究是因为不放心,不放心源于不信任。
“只准带五千厢军北上诱敌,这个数字是最合适的,人数多了,辽军主帅不敢冒进,人数少了,辽军主帅恐会生疑。”
“五千人最合适,辽军远道而来,士气正盛,正欲一展身手,五千人马在他们眼前晃悠,他们很难忍住诱惑不吃下去。”
二人一言不发,恭敬聆听。
赵孝骞接着道:“回营点兵的事就交给你们了,记住,不需要挑选太勇猛的,普通的货色就很好了,没什么斗志,又想着捡漏,遇强敌转身拔腿就跑的那种最合适,本色演出就很自然。”
邵靖嘴唇蠕动几下,对赵孝骞如此形容他的麾下颇有不服,然而仔细一想,麾下厢军好像争气的确实不多,人家评价得很客观。
看出邵靖不服又不甘的样子,赵孝骞挑眉:“你有不同的意见?”
邵靖苦笑道:“虽然郡公所言基本是事实,但…末将还是斗胆希望郡公能够委婉一点。”
“好,那我委婉一点说,”赵孝骞想了想,道:“挑一批珍惜生命,做事谨慎的将士,这样的将士在你们厢军应该很多…”
邵靖:“……”
就特么不该多嘴的,郡公这么一委婉,好像更难听了。
赵孝骞微笑道:“这次好好表现,记住,我和龙卫营将士,以及真定城和辖下九县的百姓都在盯着你们厢军呢,机会给你了,若还是不争气,往后莫怪我对你们厢军冷落。”
邵靖和冯晟顿时凛然,抱拳沉声道:“事若不成,末将愿提头来见!”
赵孝骞微笑,又来俩狗血的,真以为“提头来见”是句客气话?
“来人,取纸笔来,两位将军愿立军令状,‘事若不成,提头来见’,白纸黑字写扎实了,再摁下手印,事后莫怨我较真。”
两日后,距离真定府大约两百里的路上。
天气很糟糕,连日的大雪,时停时下,辽军长途跋涉,因为天气的影响,耽误了不少时日。
四万辽军,穿戴并不整齐,有的身披甲胄,有的裹着裘氅,大军浩荡,放眼望去不见首尾。
看似松松垮垮的行军队伍,却莫名给人一种极强烈的压迫感,仿佛任何违抗这支大军意志的人,都会被无情地碾成齑粉。
耶律淳骑着马,行进在中军,他的身旁还有一位熟悉的年轻人,正是辽国太孙耶律延禧。
二人并肩而骑,一路说笑,但耶律淳脸上的笑容却有几分勉强。
耶律淳年约四十出头,身形微胖,挺着圆滚滚的小肚子骑在马上,浑身裹着一张非常显目的白熊皮,据说是女真部落在遥远的北极所猎,进献给耶律洪基,耶律洪基又转赐给耶律淳。
辽国的耶律皇族宗亲众多,彼此间的勾心斗角和争宠也非常激烈。
耶律淳身为耶律洪基之侄,能在千百耶律族人中脱颖而出,深受耶律洪基的信任,爵封“北平郡王”,其人还是颇有几分本事的。
而且耶律淳和耶律延禧这对叔侄的关系也十分要好,对辽国下一任国君耶律延禧来说,早已将叔叔耶律淳视为拥戴之臣,引以为最亲密的支柱倚靠,但凡有不决之事,耶律延禧都会向耶律淳讨教商议。
这次出征真定府,耶律延禧之所以跟来,一则是为了分沾点功劳,将来继承皇位后,资历上好看一点。
二则是充分相信耶律淳的能力,觉得叔叔出征一定马到功成,而耶律延禧便以皇太孙的身份亲眼见证,凯旋回朝时,也有资格和立场为耶律淳鼓吹,从而增强耶律延禧所在阵营的分量。
颠簸的马背上,叔侄俩谈笑风生,显得分外融洽。
然而耶律淳的眉宇间隐隐透着几分忧色。
本来大军出发时,耶律淳是踌躇满志的,在他看来,辽国调动五万大军征伐宋国真定府,简直是耶律洪基白送给他的功劳。
从主帅任命的人选上揣度耶律洪基的心思,耶律淳认为这是为耶律延禧即位做铺垫,叔侄俩以此战在辽国的朝堂上立威,堵住那些皇亲国戚和桀骜臣子们的嘴。
原本十分轻松的活儿,直到两日前终于有了变化。
边境斥候紧急来报,两日前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