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萧条边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对于赵孝骞的到来,李清臣是很高兴的。  

从社稷的角度来说,宋辽边境渐不稳定,两国在真定府的边境上时有摩擦,作为典型的文官,面对强大的辽军,李清臣实在有些拙于应对。  

大宋虽是文官掌兵权,但与强敌的对阵,不是文人读几本兵书就觉得自己能行的。  

李清臣能治理一城之地,但面对辽军作战,他终究还是缺了点底气。  

现在赵孝骞来了,这位宗亲郡公的事迹他早已听说,尤其是对外交战,是朝中难得一见的强硬派,开战就奔着灭国去的。  

当初的宋夏之战,若非顾忌辽国的干预,赵孝骞领着宋军继续打下去的话,很难说西夏会不会被他灭国。  

有了赵孝骞接手真定府,李清臣大松了一口气,心里直叹官家圣明,人尽其才。  

辽军这样的强敌,只能由赵孝骞这样的强硬派来对付,尤其是赵孝骞还带来了汴京上四军之一的龙卫营,三万余装备了火枪的新式军队,李清臣的底气更足了。  

从私心的角度来说,李清臣对赵孝骞的到来更高兴。  

如果不是朝廷驱命,谁特么愿意放弃汴京繁华的好日子不过,跑到这鸟不生蛋的鬼地方当知府?  

赵孝骞上任,意味着李清臣可以马上交接工作,回到熟悉的汴京当京官了,美好奢华又惬意的生活在向他招手,李清臣焉能不乐。  

然而二人见面,赵孝骞看着他一脸诡异的微笑,李清臣不知为何,心里突然有点不踏实了。  

这年轻人…好像在算计着什么。  

“赵郡公到任,下官欣喜不胜,这千钧重担只有赵郡公这样的当世俊才或能担当,下官老矣,只能躲在后方贪生惧死,说来实在惭愧…”李清臣露出羞惭之色道。  

赵孝骞微笑:“李知府,你惭愧得太早了。”  

李清臣:???  

啥意思?这是啥意思?为何总感觉有一个巨大的阴谋在笼罩着自己?  

还有,赵孝骞看自己的眼神,实在很奇怪,令李清臣忍不住心头发毛,浑身不自在。  

二人见礼之后,城门口一众文官武将也上前见礼。  

大宋的地方官员很繁杂,而且职权交替。自知府以下,不仅有掌握实权的判官,推官,也有河北西路的转运使,提举使等等,还有一大批没有实权,但有官衔的所谓“寄禄官”。  

真定府常驻边军,大营就位于真定府城之外的西郊,边军数量大约在五万左右,其中一万左右是汴京调来的中央禁军,其余的四万人,大多是地方厢军。  

当然,府城之外的各庄各堡各寨的团练乡军,并不在官府的编制之内,属于民间抵抗团体,也就是所谓的“民兵”,由各地自行招募,但团练使必须由朝廷委派。  

比如苏轼,他就当过黄州团练使,为当地训练民兵。  

至于乡军的真实战斗力…就别提了。  

如果对外作战,仗打到要依靠乡军的时候,情势基本已到了绝境,主帅要么准备提桶跑路,要么仗义死节准备抹脖子,没人指望乡军能扭转战场局势。  

真定府的武将不少,一万禁军由一名厢都指挥使统领,其余的四万厢军则由两名厢都指挥使统领,麾下统领十六名军都指挥使。  

今日初见,赵孝骞一眼便看出中央禁军与地方厢军武将的不同之处。  

禁军的厢都指挥使名叫张岚,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汉子,身上披戴的鱼鳞铠甲明光锃亮,一副英武威风的样子。  

而两名厢军的厢都指挥使,则只是披戴皮甲,头戴翅盔。皮甲已老旧,隐可见皮甲上的刀痕,二人显得有些憔悴,就算与赵孝骞见礼,二人也是一副强挤出笑脸的模样,笑起来比哭还难看。  

赵孝骞一眼扫过众人的神态,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真定府军政两届不少的信息量。  

禁军和厢军的将领,其实都是朝廷任命,但很显然,真定府的禁军和厢军将领并不和睦。  

禁军这位名叫张岚的厢指挥使,明显露出一副高人一等的倨傲姿态,至于两位厢军的指挥使,则有点忍气吞声的味道。  

赵孝骞微笑,不急,未来有很多时间了解真定府军政的现状。  

在李清臣的招呼下,赵孝骞与一众官员武将进了真定城,而他带来的三万龙卫营将士,则在种建中的率领下,开拔真定城郊外的东郊,寻找新的扎营地点,准备长期驻扎。  

为了迎接赵孝骞的到来,李清臣在城门内准备了一辆马车,正要邀请赵孝骞登车,赵孝骞却摆手拒绝,表示初入真定城,他打算步行入城,看看城内市井的风土人情。  

一大群人簇拥赵孝骞,场面实在太大,李清臣于是挥退了身后的官员武将,由他领着赵孝骞步行,陈守和贾实等一众禁军跟随。  

入城之后,赵孝骞第一眼看到真定城内的景象,心情顿时一沉。  

太萧条了,大街上几乎不见人影,街道两旁的店铺半数都关了门,还有一半开门的,也是门可罗雀,车马稀疏。  

街上的百姓也不多,穿着打扮更是贫苦,人人面带菜色,表情愁苦,对未来完全失去希望的样子,就连明日的生计都仿佛没有着落。  

赵孝骞沉默地观察着一切,用自己的理解能力,默默地解析这座城池。  

边城,战乱,死亡阴影,商旅不行…  

眼前这副凄凉萧条的景象,似乎解释得通,可赵孝骞总觉得哪里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