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身毒佛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咳,陛下,身毒一事...”

白启看到皇帝跟李敬这对不一样的君臣,就想笑。

但想笑归想笑,当下还是正事要紧。

“对了,让你们前来,为的正是此事。”

皇帝收回视线,面色少见的严肃。

“怎么?”

李敬与皇帝那是多年君臣了,看对方这脸色,李敬也认真了起来。

“坐吧,我给你们讲讲。”

“按照追风巡捕送上来的情报看,身毒...比绝生九境还邪性。”

皇帝示意三人坐下,语气略带凝重。

三人闻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能让皇帝说出这话,那代表身毒确实有点不简单了。

“身毒佛国,旧名...三身无间佛域。”

“初时犹如人间净土,佛国疆域内,天穹有佛经纹路演化,凡踏入者,耳畔皆有梵唱不绝。”

“这梵音可乱人心神,侵入五经六脉,但凡本源运转稍微迟缓,便会被度化皈依。”

“成为僧兵。”

皇帝想着身毒如今从上到下都是僧兵的情报,咧了咧嘴。

此时此刻,他觉得皇朝境内的佛门,还挺顺眼的。

起码皇朝境内的佛门净土,那是真的净土。

百姓可以获得新生,武者可以治愈旧伤。

也因为皇朝境内的佛门比较实在,所以佛国一般都只能短时间存在。

文殊的长生泉水,用尽自身本源,也只能存在三年。

当然了,皇朝佛门是经历过玉帝弥勒时代的。

玉帝这个妖孽带来的威胁除外,弥勒本身就是一位很正派的强者。

除了喜欢拿外邦或者妖族挡刀之外,没什么缺点。

“就这样?”

李敬闻言,表情放松了不少。

这事好办,用兵家煞气就行。

佛蕴与兵家煞气相冲,以现在皇朝精锐的煞气,挡住佛蕴,手到擒来的事情。

“当然不止。”

“战场阵亡者,魂魄不入幽冥,反而会被佛国内的往生池摄去。”

“百人魂魄,便可凝一尊金身罗汉,体魄强悍无比。”

“千人魂魄,便可召唤一尊阿修罗,一个个都是精通刀法,体魄强悍,能以一当百的好手。”

皇帝话音落下,李敬跟白启,就同时皱起眉头。

前面用兵家煞气可破,后面这个,就开始给他们上强度了。

这就等于说,在佛国之内,不能受伤,更不能死亡。

受伤导致的心神失守,会被佛蕴趁虚而入,成为僧兵。

而变成僧兵袭杀同僚,不管谁生谁死,魂魄都会被往生池掳走。

甚至身毒自己还能死一批僧兵,用于演化阿修罗。

身毒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贫民。

“还有吗?”

李敬看着皇帝没有停住话头的打算,内心顿感不妙。

“有,哪怕寻常僧兵,也修金刚不坏法。”

“寻常刀枪无法伤到他们,只有用巨力震碎他们的五脏六腑,方可击杀。”

“且,佛国内有舍利塔,里面都是所谓的高僧舍利。”

“舍利布阵,以佛蕴为源,日夜不停,凝集舍利丹。”

“僧兵服下舍利丹,可化为三头六臂的战僧。”

“战僧力大无穷,精通明王法,刀枪不入,只有玄阶以上的兵器,可以伤到对方。”

皇帝说到这里,看着李敬白启,笑了。

“道佛这些搞玄学的...”

李敬被气笑了,也明白了皇朝境内的部分皇帝,为何非得灭佛了。

“没关系,我们用军阵加持,可以以煞气为锋。”

白启倒是十分淡定。

“僧兵也会军阵。”

皇帝单手撑脸,突然笑道。

“?”

“?”

白启跟李敬看着皇帝,一副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在说什么的模样。

“三身为将,僧人为兵。”

“这三身,是身毒三神?”

李君肃倒是波澜不惊,反问了这么一句。

“正是,三尊法相,分别为大焚添、遍照尊、大自在。”

“身毒三神,还有佛魔双面一说。”

“忿怒相,便可让僧兵结军阵。”

“分别为业火劫世相、遍照慈悲相、白骨涅槃相。”

皇帝看着李君肃,耐心说着。

“身毒人脑子有病?”

李敬闻言惊了,为什么身毒平民能接受香火所供奉之物,有灭世魔面?

“他们怎么想的,不得而知。”

“三身佛域,是能转变的。”

“一旦转变为忿怒佛国,焚添底下的僧兵,便可使出红莲焚罪阵。”

“先锋三百名焚罪罗汉,身披业火所化重甲,手持大刀,冲锋之时,业火焚烬周围一切生灵。”

“中军十二名红莲咒僧,口诵焚世经,可唤天外陨铁,将其化为火雨,砸向敌军。”

“后阵则是四名明王力士,肩扛明王金身像,用佛蕴加持全军。”

“这是追风巡捕搜集到,唯一有关身毒军阵的情报。”

皇帝话音落下,白启与李敬,眼中亮起了寒光。

这种硬茬子,很久没见到了。

“军阵之外呢?”

李敬追问道。

“一些有关密宗与佛门的邪器奇物也是有的。”

“比如人面袈裟,可以改变体型容貌,用于混入敌军。”

“也比如白骨人皮法鼓,可让敌人血肉腐朽,化为白骨。”

“最后...自然是三件邪器天兵了。”

皇帝说到最后,手指轻点了一下扶手。

大殿安静了下来,李敬与白启都挑了挑眉。

李君肃也是微微眯起了眼。

三件天兵,三位香火之灵,六位武尊?

“三件天兵之中,唯一能知晓的,就是白骨涅槃相的毗尸奴,其掌孽魂杵。”

“同样是金刚杵,与弥勒打造的降魔杵,完全相反。”

“往生池,便是她的手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