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沈青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暖阁这边,一个丫鬟悄然进来,在余老太太耳边低语了几句。  

余老太太神色不变,眼中却掠过一丝了然与复杂。  

随即,她对盛老太太笑道:“老姐姐,看来我们家老爷与府上哥儿很是投缘啊!”  

说完,不待众人发问,余老太太继续开口道:“没想到,他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松烟’古砚赠予了权哥儿,说是勉励他春闱折桂,为国效力呢!”  

此言一出,暖阁内瞬间安静了几分。  

赠砚,尤其是有名号的古砚,意义非同小可。  

这既是对才学的极大肯定,也隐隐透出一种传承的意味。  

几位老夫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盛老太太身上,探究意味更深——莫不是,两家要结秦晋之好?  

盛老太太捻着佛珠的手微微一顿,随即,笑容舒展,带着恰到好处的惊喜与谦逊。  

“这…这如何使得!阁老太抬举这孩子了!”  

“长权何德何能,受此重礼?定是他言语无状。”盛老太太摇摇头,道:“幸得阁老海涵,又如此厚爱提携,盛家上下感激不尽。”  

不过,她老人家心中雪亮:眼下这个时候赠砚是赏识期许,恐怕也是姻缘的信号。  

这砚台,既是前程的贺礼,也结亲的信物。  

“只是,嫣然这个孩子,真的适合权哥儿吗?”  

盛老太太轻轻地扫过一旁余嫣然位子,心中有些沉重。  

宴毕,盛长权告辞。  

他走出书房,穿过回廊,行至梅林入口处时,恰见一众姑娘们步入那片香雪海。  

尤其是作为主家的余嫣然,更是此间众人中心,她身姿窈窕,侧脸温婉娴静,眉目间带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  

她似乎也看到了盛长权,微微一愣,随即垂下眼帘,长长的睫毛如蝶翼般轻颤,屈膝行了一礼,动作轻柔得如同枝头初绽、不胜凉风的嫩梅,带着少女天然的娇羞,却又自有一股大家闺秀的端方气度,丝毫不显轻浮。  

盛长权亦停下脚步,从容还礼,姿态清雅。  

盛长权将目光投向余嫣然旁边的阿姐明兰,两人交汇一瞬,彼此心照不宣。  

同时,一旁的余嫣然白皙的脸颊却是悄然飞上两抹淡淡的红霞,更添几分娇艳,她不敢多留,带着丫鬟匆匆步入梅林深处,空气中只留下一缕若有似无的清雅梅香,与她身上淡淡的书卷气息交织在一起,萦绕不散。  

一旁暖阁的窗棂半开,盛老太太的位置,恰好能将回廊下那短暂的一幕收入眼底。  

“进退有度,气度已成。”盛老太太心中暗道。  

她老人家对于盛长权方才的应对很是满意。  

曾几何时,盛长权还是一个可怜兮兮的丧母幼童,需要她来庇护,只是转眼间,却已经是温润如玉,一派君子之风了。  

盛老太太一时间有些恍然,只是,转而间,她老人家又心中暗自沉吟。  

“长权这孩子虽然一直未曾明言,但却志向高远,胸有沟壑。”  

“毕竟,若没有远超于常人的努力与城府,他又怎么可能在科举之道上一鸣惊人呢?”  

盛老太太把盛长权这个孙儿看在眼里,知道他面上纯良,但却心思深沉,眉宇间也总带着一份超越年龄的沉郁与决断。  

余家的温婉闺秀,是否真是他的良配?  

老太太心底一直在掠过这丝疑虑,但面上却依旧是无可挑剔的从容慈和。  

此时,梅林之中,明兰、余嫣然等几位姑娘正由丫鬟们簇拥着,漫步于香雪海间。  

这些姑娘们皆为官宦儿女,虽不全是出自名门,但为人行事都是大家闺秀气派,很是符合余阁老的青睐。  

毕竟是有着为自家孙女相看的意思,所以,余府自然不会随便乱请人家。  

众人里,尤其是一位身着湖蓝色织锦袄裙、外罩银鼠皮坎肩的少女格外引人注目。  

她身量高挑,眉眼明丽中带着一丝英气,举止落落大方,正是吏部左侍郎沈巍的嫡次女沈青蘅。  

沈巍是朝中新贵,素以务实干练著称,虽非清流领袖,但手握官员考绩之权,位置紧要。  

沈青蘅自幼受父熏陶,眼界见识不同于一般闺阁女子,对时事也颇有见解。  

“嘻嘻!”  

正当头,明兰回想着方才自家阿弟那挺拔清雅的身影,以及当时余嫣然那转瞬即逝的羞涩。  

她举起帕子,悄悄一笑,倒是惹得众多小姐妹的注意。  

“盛家姐姐,那位便是令弟吗?”  

还不待众人询问,一旁的小姐妹,有人突然张口问了句。  

明兰循声望去,赫然就是沈青蘅。  

迎着明兰的目光,沈青蘅并未闪躲,反而是眨眨眼,眼神清澈锐利地反过来,坦诚地直视着明兰。  

“家父沈巍曾看过令弟的文章,提及盛六郎策论笔锋犀利,切中时弊,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  

她向前一步,声音清脆爽朗,带着一丝好奇地问道。  

她特意点出父亲官职和看过策论,既显家世,也表明她并非只关注皮相。  

明兰心中微讶,面上含笑,正欲答话。  

却见原本一直垂首羞涩的余嫣然,忽地抬起眼帘,声音轻柔却清晰地接过了话头:“沈家妹妹好眼力,正是盛家六郎。家祖方才在书房中还与六郎品茗论道,想来亦是十分欣赏六郎的学识见解。”  

她语气平和自然,仿佛只是陈述事实,但那话语间将“家祖”与“书房论道”抬出,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