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武力调停~(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进。  

旗手握着一杆金丝锻面军旗,上面绣着的“吴”字很惹眼。  

骑兵们左手握缰,眼光冰冷。  

作为大军先遣,  

他们的任务是:震慑、传话。  

领头一军官突然纵马前出,  

将军旗用力插在地面,高声呼喊:  

“陛下有旨,所有人原地不许动。各派一人过来,和平谈判。”  

喊话正中文元德下怀,  

他眼珠子一转,指着自己侄子:  

“你去探一下口风,其余人备战。”  

“是。”  

没一会,  

土客双方各派出一员信使,徒步走到旗帜旁。  

近卫军团的一员准尉,抽出燧发枪指着2人:  

“把刀放下。”  

俩人一声不吭将佩刀放在地面,互相保持着2丈距离。  

“谈什么?”  

“陛下有旨,土客械斗,事出有因,放下武器,既往不咎。”  

文元德的侄子轻蔑地笑了:  

“我们是官,你们是反贼,有可能吗?”  

准尉笑了:  

“省城在我们手里,督抚衙门也在我们手里。小小四邑乌合之众,你说,咱们谁是官谁是贼?你若真有底气就回吧。”  

“不过,我得提醒你们。现在还有的谈,待会5万大军到了,咱们就没得谈了。”  

“这封书信拿回去,给你们管事的看。”  

文元德侄子接过信件,头也不回的走了。  

他很清楚,  

如果真有底气,叔父就不会派自己过来了。  

广勇,  

不可能是吴军的对手。  

论武器装备、组织程度、战场经验、哪一方面都差了许多。  

望着死敌离开的背影,  

客勇代表曾怀古,立马单膝跪地:  

“粤西客勇愿为陛下前驱,杀光广”  

准尉却立马打断,态度明确道:  

“曾壮士,陛下有旨,只杀鞑官,不屠庶民。无论广府、客家,皆为我吴国子民。”  

曾怀古傻眼了。  

准尉低声说道:  

“回去给你们的人传个话,让你们管事的去见陛下。”  

书信里写的很明白,  

李郁从同为汉人的角度,剖析此事。  

指出土客之争虽是由土地而起,实则是清廷居中挑唆,妄图渔翁得利。  

文元德以及四邑宗族,只要解散团练、放下兵器,这一章就算揭过去了。  

以后,  

不分土客都是吴国之子民。  

大家茶照喝、生意照做、盐吃足、米吃饱。  

文元德的额头开始渗汗珠,  

底下,  

一群出身各不同的军官们吵翻了天。  

撤还是打?  

20里外,  

全副武装的近卫军团正在快速渡河。  

曾怀古和几名客家首领目睹此景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如果,  

自己有这样的武力,珠三角平原早占下了。  

“陛下到”  

4人赶紧跪下,举止间颇为恭顺。  

李郁抬手:  

“请起。”  

“军情紧急,寡人长话短说。今日无论广勇、客勇,都必须交出武器全部解散。从此禁止械斗,违令者杀。关于土客杂居之州县,官府以河流为界将你们分开。”  

“粮食不够吃,寡人可以从江西调。”  

“客民没有生计,可以来当兵,吴军军饷优厚,一人当兵,全家吃好。甚至可以批准你们在山里开矿,矿利丰厚,足以养家。”  

“寡人不是在和你们商量,而是通知你们照办。”  

“广东,寡人要话事。”  

粤西客勇首领之一,曾怀古,  

突然抬头,问道:  

“陛下,万一广勇不接受?”  

李郁冷冷的盯着他,:  

“寡人带来了5万大军,相信可以说服广东所有人。”  

待4首领低头退出大帐,  

李郁扫视帐内旁听的臣子们,  

苗有林脸色平静。  

韶州客家士绅赵德低头,眉眼恭顺。  

秘书处侍卫陆舟若有所思,略带困惑。  

李郁这一次亲自督战,非为军事,而是出于正治考虑。  

今日,  

唯一的目标是:  

武力说服土客两方,先扬汤止沸。  

关于如何武力说服,这里面的尺度很模糊,别人未必把握的住,所以只能亲自跑一趟。  

13000名士兵,加上150门火炮,堪称杀鸡用牛刀。  

尤其是那些12磅长炮,  

所有炮兵军官内心都觉得没必要携带。  

对手只是一帮团练乡勇而已,用这么大口径的火炮实在有点过分。  

不过,  

陛下有旨,谁敢不从。  

牵引炮车的骡子每隔1个时辰就换一批,保证体力。  

所有人都很怀念水泥路,  

可惜成本太高,吴国已经暂停了大规模修建跨府县道路的计划。  

李郁对于麾下舟桥营很满意。  

逢水架桥的业务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快捷。  

直接用上了各种现成的零件,木板、麻绳、厚绞铁丝绳、生铁紧固件一般就地取材,征用小型船只然后排列。  

浮桥也是分规格的,  

如果不需要过沉重炮车,只过步兵,且河流流速、风速不大的话,工程量可以小很多。  

“陆舟,你看到鹤山县土客厮杀的情报了吧?”  

“回陛下,臣看了。”  

“有什么感想,说说?”  

“团练在进步!”  

“嗯。”  

陆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