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爵位纠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宴饮结束,赵基搀扶稍稍醉酒的赵彦回到侯府后苑。  

后苑内,赵彦坐在暖炕上,神情莫名:“诛杀曹操过于急切了,徒损信誉,为天下英杰所轻。”  

严格算起来,赵基与曹操没有什么私仇,宗法上的姑姑一家在彭城被杀,赵基素未蒙面,何来的亲情、仇恨?  

留在赵氏祖地被曹军屠戮的族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赵敛当年出逃河东,隐匿发展出来的小宗,没有承受大宗的人情,固然也就没有为大宗复仇的义务。  

所以赵基杀曹操,几乎瓦解曹操的遗产,在赵彦看来,是在为他一个人出气。  

赵基坐在火炕另一头,手里抱着黑陶茶碗一笑:“确实有些急了,我也不想杀,可他来的太急,我还没想清楚,他就把脑袋送到我刀前,似乎笃定我不敢杀他。”  

爷孙两个聊天,有时候气氛其实更和谐。  

赵基思索模样:“我也知杀死曹操利弊参半,留着他更利于与吕布维持和睦,也能让徐州人依赖我家。可我不喜欢被曹操算计的感觉,我若事事逐利,要计算明白,那事事妥协,反倒会被曹操这样的人算计。思来想去,这口恶气索性畅快的出了,也省的以后再生懊悔。”  

不能被敌人总结出你的行事规律,也不能让部属或朋友伙伴洞察。  

越是被人研究透彻,你还我行我素按着规律做事,那肯定会被算计。  

偶尔反常、抽风一下,有‘威不可测’的效果。  

赵彦听了缓缓点着头,颇为认同,就问:“元嗣怎么看韩元长?”  

“世之名贼,旧日公卿之流,没什么好说的。这样的人留在祖父身边做个闲聊的友伴、宾客,也好消磨时日。”  

赵基没什么好评价,顿了顿又说:“孙儿有一件难事。”  

赵彦稍稍坐正身子:“可是蔡昭姬这里?”  

“是。”  

赵基饮一口茶,将茶碗放在炕上矮桌,就说:“孙儿答应张子纲,要选昭姬一子过嗣给元达伯父为孙。看昭姬书信,祖父欲以昭姬之子传承晋阳侯?”  

蔡昭姬生育的孩子,自带陈留蔡氏、蔡邕外孙的光环,在中原四州先天具备亲和力、认同感。  

赵彦没有直接拒绝,严格算起来,继承他爵位、也由他养育的这个孩子,才是他这一脉真正的后嗣。  

他自然也看上了蔡昭姬生育的大儿,放低语气说:“张子纲这里不难说话,未来再从晋阳侯这里分一支给元达名下。九泉之下,老夫自会向元达说明白。”  

见老头儿欺负死人不会说话,赵基也就点头:“我不好失信于张子纲,既然这样,我与昭姬再努力努力。”  

赵彦这才松一口气,也觉得自己过分了,解释说:“元嗣出征在外,老夫见过几次,甚是喜爱,实在不忍心再分别。不过朝廷当初封我为晋阳侯,就存心不善。”  

强行改变话题,赵基也就顺着点头:“是啊,三杨当时就防着我。算计那么多,杨琦忽染重疾物故,其弟杨众也未能久存。若非顾忌太多,杨彪也会死在监牢里。”  

赵彦也说:“杨氏持政虽无建树,却能在细微处防范我家。当时谁能预料到会是今日这样的局面?”  

去年朝廷再次东迁时酬功,给了赵彦晋阳侯,赵基平阳侯。  

现在回头再看,如果那时候晋阳侯给赵基,能省去许多隐患。  

而现在坑已经挖好了,没有意外的话,未来晋阳侯名大而食邑少,平阳侯名弱而食邑众。  

赵家会在赵基的下一代分裂,除非发生更大的变动,比如赵基取得比侯爵更高的爵位,这等同于造反。  

都造反了,跳出两汉爵位继承的逻辑,三杨去年挖的坑自然就失效了。  

赵基则是无所谓的态度,只是到了今天,才发现三杨给他挖的坑,而他注定要大跨步前进,这样的坑毫无意义。  

赵基并无愤怒情绪,忍不住笑了笑:“让他们平定乱世群凶,或除祸于未起之际,实在是千难万难。搞这些小手段,却都是娴熟无比。思索起来,实在是可笑。”  

现在想要从中枢着手调整爵位,那吕布以及公卿其他人也就反应过来了,肯定会阻挠反对,无法通过。  

甚至主动去调整自家爵位的轻重次序,反倒会让中立的朝臣生出敌视情绪,进而引发不好的舆论。  

所以没必要着急,等到实力积蓄充盈后,再动手不迟。  

其实就爵位问题,他也把孙策坑了一下。  

原定的是给孙策一个齐侯,以增加孙策全取青州的积极性,就怕这个家伙拿到青州牧后转头就跟袁绍眉来眼去。  

索性一步到位,把齐侯尊号甩到孙策头上。  

到时候碍于自尊,孙策也不会向袁绍低头。  

赵基的原计划是新策封一个齐侯,孙坚传承下来的乌程侯不动,让孙家再出一个县侯,削弱孙策的凝聚力。  

孙策当了齐侯,乌程侯爵位只能让给两个同母弟,或者丢给自己儿子。  

如果孙策把乌程侯爵位给他自己儿子,那孙权、孙翊肯定不满;若是给孙权或孙翊,那另一个人肯定不满。  

结果雒阳那边迟迟不敢通过,反复扯皮之下,相互退让,硬是将孙策的乌程侯转为临淄侯。让赵基的分化计策失去操作的机会,门下省已有失控的苗头。  

作为补充,赵基撤军途中打补丁,又给孙贲封了个乡侯。  

孙贲跟随袁术的时间太长,又不像孙策那样果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