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磨刀霍霍(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们连根拔起。  

卫氏、范氏的瓦解垮塌,已经给了他们当头棒喝。  

即便他们固守庄园、坞堡不出来,赵基一时半会儿也拿他们没办法。  

就像此前白波诸将一样,只能与他们维持表面的和平。  

可现在谁敢第一个反抗?  

朝廷在手,反抗的人就是宗贼、反贼,坞堡内人心溃散,很难协力防守。  

一旦攻破,那就彻底完了。  

怎么搜刮豪强,是一门精细的工作。  

动手之前,赵基以为很难办,结果一动手才发现,老赵这个层次,也能算是小豪强。  

单独的小豪强,县吏就能搞的他家宅不宁、远走他乡。  

只是豪强、县吏之间往往关系错综复杂,县令、县长想要严办时,县吏敷衍懈怠,缺乏执行基础,这才显得豪强难办。  

抓住了各种小豪强,有坞堡、庄园的大豪强也就好处理了。  

大小豪强联合在一起,才是棘手的武装集团。  

若是分化处理,最少能吃掉一半。  

要么与大豪强达成默契,吃掉小豪强;要么组织小豪强,去吃大豪强。  

显然,就河东虎贲的出身决定了这次只能吃大豪强,再吃掉部分小豪强。  

吃掉三分之二,这就是赵基的预估。  

因此军队迁到城北扎营之际,赵基就根据卫觊的名册,开始寻找营中虎贲、河东骑士来问话,逐个处理。  

一直忙碌到午后,他才制定出一个死亡名单。  

也不一定非要处死名单上的人,不反抗的话,贬为奴隶,丢到矿场里去干活,先打磨一段时间。  

性子磨顺了,其他地方也稳固了,再从中挑选合适的人编为敢死兵。  

有这帮人凄惨的命运做垫底,其他人的怨气不会那么大。  

在主力部队溃散前,这些人短期内不会搞事情。  

为了预防这些人搞事情,一个想法出现在赵基脑海。  

思索之际,韩述出现在门外:“侍中,胡文序率闻喜义兵,据斥候侦查,不下两千人,将要过桥!”  

“嗯,备马,我去迎接。”  

赵基卷起竹简,担心遗忘刚才脑海里绝妙想法,捉笔在一枚竹简上书写‘屯粮安邑,迁徙家眷,充实安邑’。  

就是抓人质,你再压榨豪强,这些人总能有藏起来的钱帛,未来抓住机会依旧能快速崛起。  

有退路在,自然不会跟你一条路走到黑。  

把亲近家属迁到安邑参与耕种,能进一步释放生产潜力,也能让更多的钱币流通。  

安邑、闻喜一衣带水,依靠涑水,灌溉方便。  

周围田野肥沃,只要涑水不干,今年再积极抗蝗,就能保证基本的农耕收入。  

想要大多数人配合服从,那只能抓着那些大豪强往死里锤。  

锤的这些人生不如死,其他人不敢异议、反抗,抓着朝廷大义,又有武力威胁,那么绝大多数人就会盲从。  

曹操那里能抓良民军屯,自己这里安排饥民进行官屯,想来也是相得益彰,两难自解。  

因此,必须抓住绝大多数粮食。  

粮食在哪里,饥民的人心就在哪里。  

打散大豪强,整垮小豪强,就具备官营田庄的基础了。  

为进一步凝聚军心,各处田庄官营之际,也能取部分租税分给当地出身的虎贲。  

将虎贲的收入,由俸禄改为田庄官营的分成。  

这个模式下,未来对外扩张,先天就需要击垮、粉碎当地的秩序;虎贲规模也能壮大,壮大的同时也不会泛滥。  

比起俸禄,从田庄拿分成…这意义明显有本质不同。  

(本章完)  

请:badaoge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