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三次打搅(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想往内院跑,却又猛地停住脚步,转而去本地医师家中,将人带到县衙门口,仔细为病人诊断。  

他站在医师身旁,也亲自上手把脉。  

片刻后,两个老人对视一眼,面上满是震惊之色。  

只因这些醒来的病人,虽未完全康复,但那令人绝望的寒战、高热症状,均已大幅减轻!  

李老仆气喘吁吁地冲回内院,见黄举天正站在井边,石桌上点着两盏油灯,连忙喊道:  

“县丞!治好了…真的治好了!”  

黄举天蹲在地上,正将黄花蒿浸泡在石灰水中,抬头问道:  

“醒了几个?”  

“七个。”  

李老仆将已醒和未醒的患者名字,都报了一遍。  

“文崽他娘如何?”  

“未醒,症状略微减轻,暂无性命之忧。”  

“那就够了。”  

黄举天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手臂,笑道:  

“再过五日,等新药研制成功,所有人都会醒来。”  

李老仆脸上的欣慰瞬间凝固:  

“这…县丞,药不是已经熬制出来了吗?”  

黄举天摇了摇头,一时不知该如何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  

今夜患者服用的生药汁,只含有少量青蒿素。  

青蒿素含量不足,药效自然大打折扣,治疗进程也会变得缓慢。  

春秀和其他病人未能苏醒,恐怕正是这个原因。  

李老仆这次是真的有些不同意了。  

他走到黄举天跟前,语重心长道:  

“我知县丞胸怀大志…可多做多错,既然生药汁已有功效,何必再自讨苦吃?”  

黄举天微微一笑,态度坚定:  

“倘若竭尽全力,可救万人;今因惧苦畏错,仅救得五千,试问吾心何以自处?”1  

他明白李老仆是出于关切,担心他的付出难获相称回报;  

因此并未说重话,只拱手道:  

“若先生在此,又将何为?”  

言罢,他便转身继续料理黄花蒿。  

李老仆的手悬在空中,半晌未动,脸上的皱纹更深了几分。  

他长叹一声,转身走出了内院。  

黄举天以为,李老仆是去外面照顾病人;  

却没想到片刻之后,李老仆硬拽着个年轻人回来了。  

“何明远,仵作学徒,我把他拉来一道助县丞?”  

黄举天记得这个年轻人。  

虽然脑子有些木讷,但做事勤恳踏实,于是点点头,向他们二人详细讲解提取青蒿素的过程。  

对黄举天而言,这绝非找个帮手那么简单。  

毕竟,轻度疟疾患者,只需服用简单处理的生药汁便可痊愈;  

唯有重度患者,才会急需浓度更高的青蒿提取物救命。  

而岭南百姓何止百万?  

即便每年重症患者不超过千人,黄举天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时间,全部投入到重复的药物制取中。  

因此,他必须首先教会当地人如何制取青蒿素,后续才能建立专门的治瘴医坊,实现青蒿素批量生产。  

“一择时。”  

“二阴干。”  

“三碎末。”  

“四酒浸。”  

“五滤清…”  

黄举天将制取流程分解为九个步骤,详细讲解给李老仆与何明远听。1  

不知不觉,天色大亮。  

他连忙宣布解散,硬逼着所有人回房休息两个时辰,中午继续开工。  

由于是初次试作,整个制取过程需要三到五日,而黄举天又是此地唯一懂行的专家;  

故后续几天,他一步未离县衙,只将日常庶务托付给郑翊处理。  

期间,郑翊过来打搅了三次。  

第一次,他向黄举天报告了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不仅陈延风、陈延雷告病回家,澄迈衙役中竟有多达三十七人告假!  

郑翊解释,衙役队伍中虽只有九人是陈家子弟,但还有二十八人与陈家沾亲带故,靠陈家吃饭。  

而留下的那些,则与郑家站在一边。  

郑翊担心陈延风会带人上门,报复黄举天当日的一脚,建议黄举天搬去小佛塔暂避。  

陈延风有此心,黄举天毫不怀疑。  

同时,他笃定陈延雷与陈家大翁,不敢轻举妄动。  

直接带人冲击县衙,是造反行为。  

平日里“官弱民强”,上面的官僚系统,或许还能睁只眼闭只眼;  

唯独造反必须镇压。  

况且,依时间推断,陈家应该还未彻底探清,黄举天在长安的底细。  

只要不离开县衙,黄举天短期内不会受到人身威胁。  

当下,陈家集体罢工的最大影响是——  

少了很多人手去收集黄花蒿。  

好在又隔一日,郑翊大惊失色地跑来禀告黄举天,城外来了许多临高、琼山县的百姓,纷纷求取神药治疗瘴疾。1  

黄举天听罢,冷静地交代郑翊,直接带这些百姓去现找黄花蒿,然后以凉水绞取汁液服用即可。  

当然,多摘的黄花蒿当场收缴,带回县衙制药。  

第三次打搅,则是因为琼州刺史。  

在车马缓慢的年代,五天时间,足以让一则重磅消息传遍海南岛。  

甚至飞越海峡,直达广州。  

那位原本在勾栏中乐不思蜀的四品大员,嗅到了政绩的气味,竟不顾对风灾的恐惧,连夜乘船登岛——  

这显然是个错误的决定。  

由于夜色深沉,这位刺史在下船时不慎落水,染上了轻微风寒。  

虽不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