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殿试开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月初六,晨曦初绽。  

一众即将参加殿试的考生,身着整洁的儒袍,早早便候在了宫城外。  

他们有的面色凝重,口中念念有词,似在默背经史典籍;  

有的则原地踱步,试图舒缓内心的忐忑;  

还有的目光不偏不倚,遥望宫门,似乎对今后仕途胸有成竹。  

不多时,枢密使杨钦义手持拂尘,领着一群小黄门自宫墙内走出。  

只听他清了清嗓子,声音虽不洪亮,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咱家是新任枢密使杨钦义。时辰已到,请诸位随咱进宫。”  

考生们闻言,赶忙下意识地整理衣冠,而后自觉排成两列纵队,有序跟在这名大宦官身后。  

与此同时,小黄门散入队伍之中,逐个向考生讲解殿试的各项规矩。  

而杨钦义则在前面不疾不徐地走着,偶尔回头扫视一眼队伍,似在打量这些官场新生力量。  

行进间,杨钦义终于望见了自己要找的人。  

与周围大多神色紧张、略显局促的考生不同,那名叫黄巢的青年,不仅身高鹤立鸡群,举手投足更透着一股极其坦荡的自信。  

十分符合杨钦义对大部分清流的印象。  

他不动声色地放慢脚步,待黄巢走到身旁时,才微微侧身,语速极快却又清晰地说道:  

“那位问什么你便答什么,没问你的,切莫胡乱攀扯。”  

话落,杨钦义神色如常,仿若刚刚只是随口一说,继续不疾不徐地领着众人前行。  

而黄巢听完,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来者既是杨钦义…那幕后推手,大概就是当朝宰相李德裕!”  

史料记载,李德裕曾出任淮南节度使,杨钦义则以监军身份与之同行。  

起初,二人虽每日共事,却仅维持着表面的同僚关系,并无私交。  

直至武宗登基,诏令杨钦义回朝。  

李德裕一反常态地设宴邀请杨钦义,还在宴会结束后,赠予他大量金银珠宝。  

杨钦义自然满心欢喜地启程回朝。  

谁知杨钦义人已在半路,武宗却朝令夕改,叫他从哪来回哪去。  

杨钦义羞愧难当,打算将李德裕赠送的财物如数奉还。  

可李德裕却十分豪爽地让他收下。  

数月后,武宗正式召杨钦义回朝担任枢密使。  

杨钦义收钱办事,赶忙在天子面前极力举荐李德裕,助力李德裕回朝复任宰相。  

至于出身五姓七望,素来高傲的李德裕不惜摧眉折腰事阉人,也要结交杨钦义的原因,就更简单了——  

拉拢宦官新贵,以此对抗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精英。  

‘所以,我今日要卷入的不是牛李党争,而是李德裕对仇士良发难?’  

黄举天的目光在队伍中逡巡,落在邱慕阳那道瘦削的背影上,眉梢微微蹙起,思索他与仇士良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  

一行人抵达大明宫宣政殿外,主考官、礼部侍郎李景让早已等候在此。  

杨钦义对他展露笑脸,他却目不斜视,径直从杨钦义身旁掠过,展开黄榜,有条不紊地点名。  

所有考生中,黄举天是最后一个踏上石阶,并向主考官问候的。  

就在擦肩而过的瞬间,主考官对他幅度极轻地点了点头——  

黄举天之前虽从未见过李景让,但主考官的名字却是公开信息。  

他心中不由一惊。  

只因李景让在政治立场上较为复杂,不属于典型的李党成员。  

从他的生平事迹来看,李景让主要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等形象示人,还曾多次因直言而得罪权贵。  

在牛李党争中没有倾向于哪一方,更没有明确支持李德裕的行为。  

‘为了对付仇士良,竟连清流官员都被卷入党争的漩涡…’  

他暂且将李景让视为可争取的对象,抬脚迈入宣政殿内。  

通常情况下,来到殿试现场的除考生之外,其余人员包括皇帝、主考官以及相关的考试工作人员。  

对大多数文武百官来说,他们并没有必须出席殿试的职责和规定,不太可能齐聚。  

黄举天却凭借对官服制式的了解,敏锐观察到——  

这场殿试的规格超乎寻常。  

除了李景让等礼部官员神色庄重,各司其职;  

翰林学士三五成群,交头接耳;  

鸿胪寺官员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事宜,国子监官员在一旁不时点头附和;  

更引人注目的,是本不应出现的御史台御史与大理寺少卿,皆在殿内。  

而在众多文臣的最前列,身着紫袍、佩戴金鱼袋的,正是当朝宰相李德裕。  

黄举天深深地看了李德裕一眼,旋即收回目光,神色平静地走到自己的坐席旁,静静等候。  

不多时,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传来。  

宦官与侍卫自侧殿鱼贯而入,众星捧月般簇拥着唐武宗李炎登上御座。  

李炎身着赭黄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御座之上。  

片刻间,殿内众多考生与官员纷纷下腰,对这位新任天子行礼赞拜。  

待众人行礼完毕,李炎微微抬手,声音沉稳而威严:  

“众卿平身。”  

众人这才缓缓起身,垂手而立。  

这时,站在李炎身旁的宦官鱼弘志向前一步,展开手中的卷轴,清了清嗓子,高声念道:  

“朕承天命,求贤若渴,冀得栋梁之才。诸生皆为四海俊彦,今日汇聚于此,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