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9章 中医群星闪耀时,方言要不来广州当官吧(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来说说眼前这几位大佬。  

在京城的人对他们知道的不算多,但是方言前世可是听过他们的鼎鼎大名的。  

按照之前邓铁涛邓老的介绍顺序来说。  

黄耀燊教授,今年应该是六十七岁。  

他出生于顺德,是GD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岭南黄氏外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著名中医杂病专家。  

早年个体行医时,常赠医送药给无钱求医的患者。  

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即调该院任教,历任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院长、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擅长诊治急腹症、疮疡、蛇咬伤、烧伤、破伤风、骨质增生及其它外科杂病,研制出“双柏散”“骨仙片”“舒胆胶囊”等制剂。  

广州这边的三年制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教材《外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外科学》是他编撰,还作为副主编编写了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外科学》等书籍。  

刘仕昌教授,今年六十五岁。  

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出生于GD省HZ市中医世家。  

主编《温病选读》,参编《中医大辞典》,临床长于治疗温病、中医内儿科疾病,尤对高热、昏谵、厥脱等危重症及疑难症。  

梁乃津教授,今年七十一岁了,看起来也就六十出头的样子。  

他是中医学临床学家、中医内科专家,广东南海人。  

幼时熟读四书五经,天资聪颖。13岁开始学习中医,20岁左右通晓中医理论并独立行医。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上海,韶关、广州等地。  

解放后,历任惠行善院内科医席、广州医协副主席、中医学会理事长等职。  

1953年任GD省中医院院长,是的,这位梁老还有这个身份。  

接着是司徒铃教授,今年六十八岁,这位是GD省开平县人,是著名的“GD省名老中医”。  

1956年至1984年任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  

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中医药部级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针灸学辞典》编审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附属全国针灸学会第一届理事,GD省针灸学会主任委员。  

然后同样是用针的靳瑞教授。  

今天这会儿他是教授里最年轻的人,今年应该才四十出头。  

不过方言上辈子,这位名气可就大了。  

他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岭南著名针灸学家,生于中医药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  

发明“颞三针”“智三针”“启闭针”“定神针”“老呆针”等“靳三针”疗法。  

在《针灸医经类编》基础上主编全国统编五版教材《针灸医籍选》。  

方言他们都得看他的书学习针灸。  

接着是最后一位,赵思兢教授,这位更是重量级。  

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证与教学,是医院的奠基者之一。  

同时他还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学术经验被整理研究,成果收载入《岭南中医药文库》。  

听刚才邓老对他的评价,岭南草药活字典。  

就知道他的分量了。  

总之,这里的人没有一个是方言没听过的人。  

怪不得有人说:  

“不出意外,大学老师就是你最容易接触到的社会顶层。”  

这里就是岭南中医的一部分天花板了。  

众人倒是很亲切,办公室内的氛围瞬间变得热烈而务实。  

这些岭南中医界的权威教授放下手头工作,纷纷围拢到邓铁涛和方言身边,目光聚焦在方言展开的那份空白提纲上。  

然后开始了讨论。  

核心讨论点是目标共识。  

众人一致认同方言“战场速查手册”的紧迫性,强调简洁性也就是三分钟辨症、五分钟开方,以及实用性也就是就地取材、常见草药应急。  

接着大家开始各抒己见,将方言的提纲框架细化。  

方言作为早就有想法的人,提出手册的核心框架:  

“看症识人”:用图表标示发热、浮肿、关节痛等战场常见症状的典型体征。  

“就地取材”:按功效分类南方常见草药,附野外识别特征(如叶、花、根形态)。  

“方随症走”:为每个病症配置23个加减方,确保药材易得、炮制简易(如捣碎外敷)。  

主打就是一个“土”,怎么“土”怎么来,越是方便越是好。  

甚至大家认为方言这本手册是打算拿给侦察兵深入敌后,长距离长时间潜伏侦查用的野外自救手册。  

他自己就提出了一些方案后,也算是抛砖引玉,大家的讨论就紧贴着他的这个方案开始了。  

黄耀燊教授作为外科方面和杂病方面的专家,立即建议加入他之前写过的岭南外伤急救验方,并且当场修改一些步骤,强调简化操作如驳骨丹、七叶一枝花捣碎敷伤口比西药纱布更实用。  

刘仕昌教授作为温病学者,认同图表辨症,但力主突出“鉴别湿与热主次”,提醒南方表面热症可能根在脾虚湿困,需清晰标注误判风险。  

邓铁涛主持并指导,用笔在他们提出的条目下重重画圈,强调“关键”,要求手册必须写清“轻重缓急”方法,尽量傻瓜式。  

其他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