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攻占成都(5/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浔下令撤军后,三百多陇右精锐却发了疯般死死咬住前军,使得他们后退也无法稳住阵脚。  

刘继隆在后方等待许久,眼见还是无法破阵,他目光看向远处,随后对身旁的都尉们说道:  

“此人有些手段,你们二人前往队尾,各领五百精骑,绕道其它道路去这支官兵身后,从后方突击他们。”  

“是!!”  

两名都尉果断应下,随后便见他们抖动马缰,往队尾疾驰而去。  

喊杀声在水田之间的官道作响,孙高浔眼见前军不断败退,正欲让中军顶上,更换前军撤退时,却听到后方响起了木哨声。  

“兵马使,后方有敌袭!”  

左右都将开口,孙高浔脸色骤变,立即道:“后军转作前军,挡住敌军!”  

“是!”左右都将连忙应下,而此时的西川后军也见到远处一千精骑出现,并在走入二百步后下马结阵,朝着他们杀来。  

“守住,节帅的援兵很快就到!”  

孙高浔试图提振士气,可前后军都在交战的西川军,也从陇右军的骂声中听到了高骈惨败犀浦的事情。  

本就动摇的三军,此刻更是岌岌可危。  

孙高浔指挥中军一分为二,分别驰援前军和后军,但他也知道这不是办法。  

他们出城接应,没有带太多粮食,若是自家节帅真的被刘继隆击败,那等陇右主力到来,不用动手,便是围也能将他们围困死。  

想到这里,孙高浔眼神闪烁,而前军的阵脚也在此刻动摇起来。  

“嗡隆隆…”  

忽的,木哨声作响,刘继隆所率精骑行动。  

正面三百多猛毅之士纷纷撤到了官道两旁的水田中,而数千陇右精骑正在朝着阵脚松动的西川军冲来。  

“挺枪,稳住阵脚!!”  

孙高浔来不及反应,只能开口大声下令。  

“嘭!!”  

“嘶嘶…”  

“额啊!!”  

长枪断裂、战马嘶鸣,前军被瞬间击穿,马背上的精骑纷纷下马开始搏杀左右两侧的猛毅之士也朝着西川前军的两翼夹击而来。  

前军岌岌可危,后军情况也十分不妙。  

孙高浔甚至来不及思考如何解决现在的局面,便见前军溃退,无数人走入了水田中,双腿没入水田,被淤泥吸住。  

“帮我!”  

“弃兵者不杀!投降不杀!”  

“兵马使,前军溃败了!!”  

前军溃败之快,远超孙高浔意料,他还以为前军最少还能撑两炷香,可事实是半柱香不到就被攻破了。  

眼见两千多溃兵向后逃亡,孙高浔只能下令督斩那些溃兵,以此来谋求稳住阵脚。  

只是阵脚已经被溃兵冲得七零八落,无数溃兵撤到了孙高浔左右,孙高浔见状只能下令向后突围。  

中军和后军纷纷杀向后军,但后军的一千陇右精骑却阵脚不动,令人绝望。  

在前后夹击的境地下,无数溃兵开始逃入水田之中,但结果就是深陷其中,艰难逃亡。  

孙高浔眼见后军也岌岌可危,当即也顾不得其他,纵马跃入水田中。  

军马载着他在水田里艰难前行,刘继隆隔着老远便看见了试图突围的孙高浔,当即取出自己的大弓搭箭。  

“咻!”  

“嘶鸣!!”  

孙高浔只觉得一阵失重,随后便栽入水田之中,满身泥泞。  

“诸将已死,投降者不杀!!”  

斛斯光注意到了自家节帅的举动,而孙高浔穿着花花绿绿,显然是军中即位重要的人物,当即便喊了出来。  

果然,在他喊出来后,西川军这才发现己方主将消失,只留大纛在阵中。  

“降了吧,俺听闻陇右不杀降卒!”  

“俺还要回家!要回家…”  

“别杀我,我要投降…”  

一时间,弃兵者无数,刘继隆见状,当即派人从几名被俘列校口中得到了成都城防的口令,又令斛斯光率领百余名精骑换上西川军甲胄,挟持几名西川军列校,试图骗取成都城门。  

这些列校倒也配合,当即被斛斯光他们裹挟撤往成都。  

刘继隆见状没有前往成都,而是下令三千精骑押送降兵前往成都,策应斛斯光后,另率三千精骑撤回了犀浦战场。  

随他一起撤回战场的,还有被俘的孙高浔。  

在他率军撤回战场时,高骈的营垒已经被占领,犀浦县也被耿明攻下。  

县内的物资,仅有三成被高骈带走,余下七成都被耿明截留。  

刘继隆走入犀浦县内,但见县内都是陇右的将士,百姓躲在家里,不少将士还在往外运出尸体。  

“怎么回事?”  

刘继隆皱眉质问耿明,耿明见状解释道:“这些都是袭击我军的世家豪强,末将唯有选择镇压。”  

“嗯…”刘继隆不准备与全三川的世家豪强为敌,但决定与他为敌的世家豪强,他自然不会手下留情。  

他无视这些作乱的世家豪强,穿过街巷走入县衙,但见县衙内都被贴上陇右军的封条,他这才令人撕开封条,取出文册供他观看。  

只是在他观看同时,衙门外走入一名都尉,他气喘吁吁朝刘继隆作揖:  

“节帅,斛斯都督拿下了成都,已经控制成都城池,城内有豪强作乱,斛斯都督下令讨平。”  

“好!”尽管心里已经有了把握,但当真正听到成都被拿下后,刘继隆还是忍不住高兴起来。  

这时,张武走入衙门之中,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