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骤雨前平(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明年其它州的大学学子就开始毕业了,他们在大学学了文化,难道就做不得开荒的活计了?”  

刘继隆有些生气,但又很快平复心情:  

“不过其他的大学,肯定不能像临州的学子这样,经历六年开荒、从吏、为兵生涯的。”  

“这样吧,其它大学的学子毕业后,都护府派人前去各州大学询问其情况。”  

“如果要从仕,那就按照临州学子的流程来,开荒、从吏、为兵这三项都不能少。”  

“若是要担任教习,那就只需要参与两年开荒和为兵一年就行。”  

“不过也不能让他们白干活,从吏为兵照常发放俸禄军饷,开荒就按照每月三百钱的工钱发给他们。”  

学子毕竟与开荒的百姓不一样,开荒的百姓会在当地均分得到公田,但学子们还是要走的。  

刘继隆经过思考,最终还是决定给学子们定下工钱,不能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  

每月三百钱,一年下来就是三千六百钱,可以买八石粮食,相当于正常耕种十四亩土地,交税后的产出。  

这样的收入在陇右已经不算低了,毕竟三百钱都足够在陇右买一匹麻布,亦或者十几斤肉了。  

学子们在开荒期间,每个月是有五斗免费口粮的。  

这三百钱,完全可以用来买衣服、肉食来滋润自己。  

“节帅,三百钱会不会太多了?”  

高进达忍不住开口,要知道一个壮男,正常也就能开出二三亩荒地罢了。  

这还是开荒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如果是开荒环境太差,那一年顶多开荒一二亩。  

“这不算多。”  

刘继隆摆手安抚他,接着继续说道:“他们也为开荒出了力,到时候要走了,却不能分到土地。”  

“这个钱啊,就是对他们开荒不公平条件下的弥补。”  

“下官不是担心这个。”高进达眉头紧皱道:  

“下官是担心日后大学的学子多了,这个盘子太大,周转不开。”  

高进达的担忧不无道理,刘继隆自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笑道:  

“我们手中适合开荒的土地并不多,只是陇右地广人稀才显得开荒土地比较多。”  

“以现在的速度继续下去,我估计再过十几年,陇右的土地就开垦的差不多了。”  

“到时候不用开荒了,就让学子们去农村帮村民种种地,把标准降下来就行。”  

“对了,先参加开荒的那些学子也要发钱,并且把之前欠给他们的都补上。”  

“开荒是让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发钱是让他们知道赚钱不容易。”  

“另外新年快到了,他们在外面开荒不能回家。”  

“户司要赶在冬至前把钱发下去,发钱的同时,每人再发成衣一套,油盐酱醋茶各三斤,让他们过个好年。”  

刘继隆的话说完,高进达这才松了口气。  

眼见没有政务上的问题,刘继隆也就开始谈论南边的事情了。  

“南边的高骈刚从我们这里买了这么多马匹,以他的手段来看,对付大礼不用那么麻烦。”  

“他现在打呆仗是打给朝廷看的,我估计他是准备谋求西川节度使的位置。”  

“眼下我们还不适合插手西川的事情,但也不能让他担任西川节度使。”  

“他要是主政西川,我们某些谋划就派不上用场了。”  

“崔铉虽然军略平平,但比夏侯孜、崔慎由那些人始终要好些。”  

“他现在募兵三万,只是有了兵马,但还缺挽马、乘马。”  

“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会在新年前后来找我们。”  

“告诉南边的斛斯光、王思奉他们,军马不卖,乘马酌情贩卖,挽马大可贩卖。”  

不得不说,贩卖马匹还是赚钱的,陇右单从与东川的贸易上,便获利三十万贯。  

除去养马和商货的成本,净赚十八万贯。  

虽说这种情况下贩马,颇有资敌的嫌疑,但马匹作为消耗品,以大礼和大唐的战争强度,这群骟过的乘马和挽马,又有几成能活到三四年后呢?  

这般想着,刘继隆看向张昶:“我军的精骑都配给军马了吗?”  

张昶眼见刘继隆提问自己,连忙作揖回答:“都配给了,全军八千精骑,都是一匹军马和一匹乘马。”  

“除此之外,军马场内还有三千多匹军马,九千多匹乘马。”  

“每年出栏的军马数量也在二千匹左右,乘马则是在三千匹左右。”  

“另外这些年,百姓还回不少挽马和耕牛,每年都有两千多头耕牛,七千多匹挽马还归牧场。”  

“牧场每年出栏的耕牛和挽马,也基本不低于三万。”  

陇右的牧场不用多说,每年能提供的挽马和耕牛数量并不少。  

正因如此,迁入陇右的百姓,基本都能获得耕牛或挽马作为畜力。  

尽管他们在后续需要偿还,这让这项制度显得有些苛刻,但有的时候,人的问题比制度的问题更重要。  

至少在刘继隆主政的局面下,百姓并不觉得这项制度有什么不对,因为官吏不敢明着压榨盘剥他们。  

大部分制度在一开始都是好的,只是后来执行的人走歪了路。  

陇右的盘子不大,刘继隆还能照看过来,所以陇右的“牧政制度”很好。  

只是等盘子大了,他需要照看的地方越来越大,那就将进入事故频频的阶段了。  

到那个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