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统一力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早在刚刚掌握大统一公式,明了能量炮的进攻机制,知晓能量炮弹丸之所以威力强大是因为其弹丸处于强核激发态,化身为超微型核弹后,李青松便有了一种设想。  

那便是…如果弹丸可以通过外界影响处于强核激发态,可以释放出微观世界内的强核力的话,那,其余的材料行不行?  

譬如一个茶杯,一把牙刷,一台洗衣机,甚至于…一艘战舰?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一旦物体体积过大或者质量过大,其稳定性必将直线下降。  

弹丸之所以能处于较为稳定的强核激发态,不在弹药仓和能量炮炮筒内爆炸,而是在撞击到目标,受到猛烈震动后才爆炸,进而释放出内部的强核力,便是因为质量和体积都比较小,较为稳定的缘故。  

很显然,就算李青松能做到令一艘庞大的战舰处于强核激发态,其庞大的体积和质量,以及极为复杂的内部结构,都必然导致它不可能稳定。  

在处于强核激发态的一瞬间,它就会轰然爆炸。  

这便堵死了李青松将自己飞船置于强核激发态,然后展开自杀式进攻的可能性。  

但没有关系。不能将我自己的飞船置于强核激发态,那…能不能想办法让对手的飞船置于强核激发态?  

一旦处于强核激发态,下一刻就会爆炸。于是,令对手飞船置于强核激发态,便等同于自己灭掉了对手的战舰。  

基于这种思路,李青松开始了新式武器的开发。  

但很快,李青松便发现这种方式不可行。  

原因很简单,自己令能量炮弹丸处于强核激发态的方法,是将其置在高度可控的状态下,通过X和Y玻色子的受控撞击来实现的。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之中,自己怎么可能做到激发对手的战舰?  

但李青松并未就此放弃。他转而改变思路。  

针对单一一艘战舰不可行的话,那么…能否针对空间本身下手?  

李青松所谓的针对空间本身下手,并不是说对空间造成什么影响。  

那不可能做到。李青松没有这个能力。  

他的构想是,能否构造出某种力场,笼罩一整片空间,来影响这片空间内的所有造物?  

电磁力有光子场,引力有引力场,弱核力有W和Z玻色子场,强核力有胶子场。  

传递统一力的粒子为X和Y玻色子,它们可以构造出X和Y玻色子场。  

X和Y玻色子原本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一瞬间便会衰变。但没有关系,强核文明已经可以制造出某种环境,来延长它的寿命。  

正因如此,强核文明才能将能量炮弹丸置于激发态。  

现在,单独针对一艘战舰的强核激发不可行。那么,我能否构造出一个X和Y玻色子场,笼罩一整片空间,将这片空间中的一切造物全都激发强核力?  

针对这种构思,李青松再度开始了研发。  

然后,李青松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他发现,这种武器从理论上是可行的,只是工程实现起来几乎没有可行性。  

至少,对于正统智慧文明来说没有可行性。  

至于李青松…  

那自然另当别论。  

其一是超级复杂的战场环境带来了超级复杂的计算需求。  

既然要将一整片空间置于玻色子场之下,那么,战场环境的影响必然要考虑到,必然要定制化的施加影响才能做到。  

而战场环境的时刻变化,所导致的瞬时的庞大计算,现有量电超算根本不可能做到。  

同时,这也仅是难点之一。  

同属于计算需求的另一个难点则是,因为“统一力场”布设装置必然需要安置在后方,和战场有一定距离的缘故——唯有如此,才能确保这些设备不会被摧毁,“统一力场”装置的影响到达战场会有一定的延迟。  

这便意味着,李青松的计算并不仅仅只是当前战场情况的计算与定制,而是需要依据战场现有局势,预测接下来几十秒甚至一两分钟——依据距离的不同,延迟的时间也有所不同——的战场局势,并且需要保持极高的正确率。  

唯有足够的正确率,己方“统一力场”施加的影响才能贴合战场局势,最终对整片战场造成己方所希望的影响。  

李青松预估的是,正确率最低也要达到90以上才能满足要求。  

在这之上,则是正确率越高,激发效果越好。  

这已经脱离了算力这一概念,而上升到了计算模式方面的需求。也即,就算量电超算的算力提升哪怕一万倍,都无法满足需求。  

必须要有真正的强人工智能,也即具备与真正智慧生命相同的计算模式,才有可能满足对应的计算需求。  

而真正的强人工智能,这宇宙之中到底是否存在李青松都不知道,更不要说自主研发出来了。  

那个智械天灾的主AI虽然强大,但从根本上来说,也仅仅只是个弱人工智能而已,它本质上并没有自己的意识。  

面对这个障碍,李青松采取了一种几乎疯狂的解决方式。  

造不出真正的强人工智能,那我就用真正的生命智能来代替好了,我用人脑与量电超算搭配来满足需求!  

那20亿名此刻躺在了智能座舱中的克隆体,便是李青松为了满足计算需求而搭建的“生命智能超算”。  

通过之前的大量研究,李青松已经确认,在自己投入约15亿名克隆体化身为生命智能超算的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