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超越人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种研究方式在人类世界之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且不说有没有这么多具备足够知识积累和操作经验的材料学专家参与试验,就算有,单单是这过程之中的物资损耗就承受不住。  

每一次实验,都需要极为精密的设备参与,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大量的珍贵原材料。  

但在李青松这里,这一切却全都不是问题。  

材料学专家?  

我有啊,有很多。一百万不够的话,我甚至能拿出来一亿个。  

每一名克隆体,就算是种地的、养猪的、跑车的、扫垃圾的,只要有必要,随时可以化身为材料学专家。  

物资损耗?这也没关系,那么多工厂整天全功率运转,生产出的那么多产品是做什么的?  

是为了让每一名克隆体都过上美好的生活?  

当然不是,而是为了支撑科学实验的消耗啊。  

两大障碍,在李青松这里统统不存在。于是李青松便以理论上最高的效率,展开了材料学方面的攻关,并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尝试,不断迭代,不断优化,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  

一种以金属铌为添加元素,采取了高压锻造方式生产出来的钢铁。  

终于完成了材料学方面的突破,制造合格的高速转向架,对于李青松来说便没有了障碍。  

此刻,经过了几十年光阴的持续攻关,一台合格的高速转向架终于摆在了李青松面前。  

它的整体结构像是一个半球,上面延伸出了一些支架,倒有些像是天线。  

这台天线便被李青松摆在了一个正在剧烈晃动,不断摇摆的试验台上。  

这试验台虽然在不断晃动,但不管它怎么晃,采取了特殊避震和稳定系统的它,却始终只有外壳内部的那个半球在晃动,外层始终保持稳定,丝毫不动。  

不仅如此,它上面的那些支架还在快速转向,一会儿指向这边,一会指向那边。  

看着像是树枝在大风之中无规律的摇摆,但从那些支架上释放出的指示光却表明,这并不是无规律的摆动,而是有意识的操控。  

那些光线总是会精准的指向前方那面巨大屏幕对应的数字之上,虽然那些数字极小,肉眼凑近了都看不清楚,虽然两者之间相互距离高达百米。  

几十个支架同时快速瞄准,丝毫不乱,也丝毫不错。  

看着它的表现,李青松终于满意的点了点头。  

“别的什么都好,就是对于金属铌的用量大了点。  

这玩意儿可是稀有元素啊,当初地球上最大的一座铌矿,储量也不过才几百万吨的样子,木星系统这里就更少了。  

想要大规模制造,还是得向岩质大行星,向小行星带去找。  

不过也没关系,未来我在太阳系内部建造几座采矿基地就是。”  

此刻高速转向架也研发成功,整个拦截系统便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部件。  

数据处理系统。  

数据处理系统是整个拦截系统的大脑。  

雷达捕获到了目标信号,必须要先由数据处理系统作出计算,通过目标的轨道和航向,结合自身的轨道及航向,以及当前情况下,现有防御武器的运行状态、朝向、飞船姿态等等数据,综合作出决策,向转向架下达指令,转向架才能将合适的武器朝向合适的方向,电磁炮和激光炮才能激发。  

数据处理系统虽然重要,但说到底不过是一台性能较高的计算机而已。  

而此刻李青松已经攻克了2纳米芯片的制造工艺,已经可以批量生产了。  

2纳米工艺的芯片,已经完全足以承担起这个数据量的计算。  

于是,伴随着高速转向架的研发成功,建造一艘真正“现代化”战舰的最后一个障碍,终于被李青松彻底拔除。  

持续了几十年时间的漫长大规模科研攻关,终于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让李青松也可以微微的松一口气。  

但也仅仅只是微微松一口气而已。  

李青松没有忘记,悟空AI还在时刻等待真实有效的战场数据作为食物。  

现阶段的悟空,仅仅只能在超算模拟的虚拟空间之中,以一些虚拟的数据作为食物而已。  

那么…  

李青松立刻做出了决定。  

造一艘真正的现代化战舰出来!  

此刻因为相关技术刚刚出现突破的缘故,相关生产线还未准备好。  

不过没关系,在现有工业体系之下,定制化生产,也能将这一艘战舰的相关零部件全部生产出来。  

于是,飞船外壳工厂、发动机工厂、二次加压模块工厂、转向架工厂,等等等等,总计涉及到的1.6万座零部件工厂在五天之内,将所有零部件全部生产了出来,全部运到了真空组装车间内。  

组装车间保持着极高的真空度,其物质稀薄程度要比真正的星际太空还要高。  

以距离木卫三约五千公里处为例,就算是物质如此稀薄的太空,平均每立方厘米都有大约10个粒子,但在李青松所建造的这座真空组装室之中,平均每立方厘米的粒子数却仅为3个。  

在如此之纯净的空间之中,各式各样的零部件开始了精密组装。  

在过去的众多生产建设之中,李青松深刻的体会到了一个道理。  

对于飞船这种零部件极多,甚至多达几十万上百万个零部件的工业品来说,某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将其组装在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