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章 今日,教宋国做人(2/5)
了最前面的仙人关。
“卑职曹友闻,参见桂大帅!”
押送粮草前来仙人关的绵竹尉曹友闻,向四川安抚制置使桂如渊肃然行礼。
曹友闻是北宋名将曹斌的十二世孙,去年才中了进士,被南宋朝廷授予“绵竹尉”的职司。
“绵竹尉”这种级别的官员,自然是没资格见桂如渊的。桂如渊今日肯见曹友闻,主要还是看在他是新科进士,以及他是曹斌十二世孙的份上。
桂如渊道:“曹友闻,你一定要见本帅一面,可是如那些腐儒一般,指责本帅不该放弃五州之地,任赵朔驰骋?”
最近桂如渊的压力相当大。“弃五州保三关”的决定一出,不知受到了多少朝臣的攻讦。
你桂如渊难道有当初的吴玠吴璘兄弟聪明?
让你保汉中防线,你可倒好,一开始就把汉中防线放弃了一半,真是愚不可及。
曹友闻却觉得,桂如渊的决断也不能算错。
他微微摇头,道:“并非如此。自从二十年前,吴曦叛乱以来,朝廷委任的四川几位帅臣,都颇不得人,诸地兵变民变在所多有。尤其是我大宋与金国交界的利州路,八年前,有悍卒张福、莫简造反,旬月之间就拥兵数万,攻打成都。”
利州路,就是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的合称。五州之地,就在利州西路。
顿了顿,曹友闻继续道:“虽然这张福、莫简之乱,被朝廷镇压了下去。但是五州之地经过这场叛乱元气大伤,军民百姓们恐怕对朝廷也多有怨言。如今赵朔这《告宋国军民百姓书》一出,我大宋继续在五州安置兵马,不过是虚掷军力罢了。”
“说得好!”
桂如渊之所以肯接见曹友闻,主要是不想得个“傲慢辱士”的名声。
他原本觉得,曹友闻再是名将之后又怎么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曹友闻都是曹彬的十二世孙了,也就是名声好听而已,未必有什么军事天分。
新科进士毫无官场经验,恐怕也说不出什么真知灼见来。
没想到,曹友闻竟然赞同他的做法!
这可正是让最近压力山大的桂如渊如遇知音。
他连连点头,道:“本帅也是这么想的,既然五州不可守,那就不要浪费兵力了,集中兵力防守三关才是正途。”
曹友闻却微微摇头,道:“如果大帅只想守住三关,恐怕这三关也就守不住了。”
“为什么?”
“赵朔不用半年的时间,就扫平了金国的陕西。如果三关只是防守,让赵朔攻打不下来。赵朔干脆不想借道攻打金国了,改为直接攻打我大宋,大帅该如何应对?他先取了五州之地,然后慢慢攻打三关。天长日久,大帅能守得住吗?”
“那你的意思是?”
曹友闻深吸了一口气,道:“卑职的意思是,大帅现在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守住三关,而是如何战胜赵朔!只有像九十年前,吴氏兄弟守仙人关那样,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才能让赵朔再也不敢提什么借道之事。”
九十年前,金国名将金兀术率领十万精兵攻打仙人关,结果被吴玠和吴璘率军击败。
从那以后,金兀术再也没有打过四川的主意。
桂如渊叹了口气,道:“大捷?谈何容易?”
“其实,也不是没有希望。桂大帅手中七万精兵总是有的,四川地区的厢军义勇加起来足有数十万之众。再有三关为依托,未必就不能让赵朔吃个大亏。”
桂如渊皱眉苦笑道:“厢军虽多,却不堪用。”
“厢军不堪用,那些义勇可未必。我四川的义勇大都控制在当地有力人士的手中,还是有些精兵的,只是缺乏甲胄和强弩罢了。”
所谓“有力人士”,指的就是当地土豪或者官吏子弟了。
“你都说了,这些义勇控制在当地有力人士手中。他们就那么愿意,拿自己的老底子,为朝廷效力?”
“他们愿意!”
曹友闻自信满满地道:“其实,那赵朔到底是不是身怀太祖血脉,甚至是不是汉人,这些有力人士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赵朔如果取了天下,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富贵。”
“当然会影响了!”
桂如渊虽然是靠阿谀史弥远才当上这四川安抚置制使,但毕竟是大宋正牌进士出身,又宦海沉浮二十余年,马上就明白了曹友闻的意思。
他眼前一亮,道:“赵朔在他占领的所有地区,都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而我大宋却是不抑兼并。这些有力人士,能舍得把兼并来的土地,给赵朔分了?他们简直和赵朔不共戴天!允叔啊,允叔,你这可真是一言点醒了梦中人啊!”
曹友闻字允叔。
桂如渊现在不称他的名,而是称他的字,可见此时已经相当欣赏了。
曹友闻这才说出今日来见桂如渊的主要目的,道:“所以,我请桂帅给我一道命令,让我联络各地义勇,前来为国效力。若是立下功劳,桂帅会在朝廷面前为他们请功。”
“那是自然。本帅非但会为他们请功,还会为允叔你请功!到时候,少不得你平步青云!”
“谢大帅!”
稍后,曹友闻得了桂如渊的手令,前去后方联络义勇精兵了。
在没有赵朔穿越的历史上,曹友闻很可能就是以此起家的。
当时,蒙古强行借道,四川制置司放弃了五州之地。曹友闻“散尽家财”募兵五千,坚守
“卑职曹友闻,参见桂大帅!”
押送粮草前来仙人关的绵竹尉曹友闻,向四川安抚制置使桂如渊肃然行礼。
曹友闻是北宋名将曹斌的十二世孙,去年才中了进士,被南宋朝廷授予“绵竹尉”的职司。
“绵竹尉”这种级别的官员,自然是没资格见桂如渊的。桂如渊今日肯见曹友闻,主要还是看在他是新科进士,以及他是曹斌十二世孙的份上。
桂如渊道:“曹友闻,你一定要见本帅一面,可是如那些腐儒一般,指责本帅不该放弃五州之地,任赵朔驰骋?”
最近桂如渊的压力相当大。“弃五州保三关”的决定一出,不知受到了多少朝臣的攻讦。
你桂如渊难道有当初的吴玠吴璘兄弟聪明?
让你保汉中防线,你可倒好,一开始就把汉中防线放弃了一半,真是愚不可及。
曹友闻却觉得,桂如渊的决断也不能算错。
他微微摇头,道:“并非如此。自从二十年前,吴曦叛乱以来,朝廷委任的四川几位帅臣,都颇不得人,诸地兵变民变在所多有。尤其是我大宋与金国交界的利州路,八年前,有悍卒张福、莫简造反,旬月之间就拥兵数万,攻打成都。”
利州路,就是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的合称。五州之地,就在利州西路。
顿了顿,曹友闻继续道:“虽然这张福、莫简之乱,被朝廷镇压了下去。但是五州之地经过这场叛乱元气大伤,军民百姓们恐怕对朝廷也多有怨言。如今赵朔这《告宋国军民百姓书》一出,我大宋继续在五州安置兵马,不过是虚掷军力罢了。”
“说得好!”
桂如渊之所以肯接见曹友闻,主要是不想得个“傲慢辱士”的名声。
他原本觉得,曹友闻再是名将之后又怎么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曹友闻都是曹彬的十二世孙了,也就是名声好听而已,未必有什么军事天分。
新科进士毫无官场经验,恐怕也说不出什么真知灼见来。
没想到,曹友闻竟然赞同他的做法!
这可正是让最近压力山大的桂如渊如遇知音。
他连连点头,道:“本帅也是这么想的,既然五州不可守,那就不要浪费兵力了,集中兵力防守三关才是正途。”
曹友闻却微微摇头,道:“如果大帅只想守住三关,恐怕这三关也就守不住了。”
“为什么?”
“赵朔不用半年的时间,就扫平了金国的陕西。如果三关只是防守,让赵朔攻打不下来。赵朔干脆不想借道攻打金国了,改为直接攻打我大宋,大帅该如何应对?他先取了五州之地,然后慢慢攻打三关。天长日久,大帅能守得住吗?”
“那你的意思是?”
曹友闻深吸了一口气,道:“卑职的意思是,大帅现在应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守住三关,而是如何战胜赵朔!只有像九十年前,吴氏兄弟守仙人关那样,取得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才能让赵朔再也不敢提什么借道之事。”
九十年前,金国名将金兀术率领十万精兵攻打仙人关,结果被吴玠和吴璘率军击败。
从那以后,金兀术再也没有打过四川的主意。
桂如渊叹了口气,道:“大捷?谈何容易?”
“其实,也不是没有希望。桂大帅手中七万精兵总是有的,四川地区的厢军义勇加起来足有数十万之众。再有三关为依托,未必就不能让赵朔吃个大亏。”
桂如渊皱眉苦笑道:“厢军虽多,却不堪用。”
“厢军不堪用,那些义勇可未必。我四川的义勇大都控制在当地有力人士的手中,还是有些精兵的,只是缺乏甲胄和强弩罢了。”
所谓“有力人士”,指的就是当地土豪或者官吏子弟了。
“你都说了,这些义勇控制在当地有力人士手中。他们就那么愿意,拿自己的老底子,为朝廷效力?”
“他们愿意!”
曹友闻自信满满地道:“其实,那赵朔到底是不是身怀太祖血脉,甚至是不是汉人,这些有力人士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赵朔如果取了天下,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富贵。”
“当然会影响了!”
桂如渊虽然是靠阿谀史弥远才当上这四川安抚置制使,但毕竟是大宋正牌进士出身,又宦海沉浮二十余年,马上就明白了曹友闻的意思。
他眼前一亮,道:“赵朔在他占领的所有地区,都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而我大宋却是不抑兼并。这些有力人士,能舍得把兼并来的土地,给赵朔分了?他们简直和赵朔不共戴天!允叔啊,允叔,你这可真是一言点醒了梦中人啊!”
曹友闻字允叔。
桂如渊现在不称他的名,而是称他的字,可见此时已经相当欣赏了。
曹友闻这才说出今日来见桂如渊的主要目的,道:“所以,我请桂帅给我一道命令,让我联络各地义勇,前来为国效力。若是立下功劳,桂帅会在朝廷面前为他们请功。”
“那是自然。本帅非但会为他们请功,还会为允叔你请功!到时候,少不得你平步青云!”
“谢大帅!”
稍后,曹友闻得了桂如渊的手令,前去后方联络义勇精兵了。
在没有赵朔穿越的历史上,曹友闻很可能就是以此起家的。
当时,蒙古强行借道,四川制置司放弃了五州之地。曹友闻“散尽家财”募兵五千,坚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