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章 怯于私斗,勇于公战的汉人,开始占领中西亚(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无论对他们自己还是对朝廷都不是什么好事。  

但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性,只能这么考。  

没想到,赵朔大刀阔斧,直接取消了官吏之分,定下了官吏一体的总原则。  

原本无论宋国还是金国,官和吏都是分开的。官员凭借科举产生,吏员就基本是家传了,他们在当地的势力盘根错节。  

不怕县官,就怕现管,其间不知产生多少情弊,甚至架空朝廷派来的流官。  

赵朔麾下的小吏,大多是为蒙古立过功劳的人担任,时间尚短,还算清廉。但天长日久,未必不会像金宋那样堕落下去。  

现在直接官吏一体,小吏也得从科举得中的人里面选,就既解决了当地吏员盘根错节的问题,又解决了科举考中的人实际历练缺乏的问题。  

考中只是第一步,还得在实务中表现出色,才能高官得坐。  

而且,不愁读书人有多少不满。  

因为科举得中的总人数增加了至少十倍!  

原本通过科举很难考中的,现在却能得中了,有个小吏的官做,起码能养家了不是?  

做了小吏后,再兢兢业业,展现才能,慢慢往上爬嘛。比之前考上几十年,即便考中了也没多长时间好活,甚至是做一辈子废物不是强的太多?  

如果那些名列前茅的人不满,其他读书人喷也能喷死他们!  

显而易见,光凭这一手,赵朔就能得到多数读书人的支持。  

又十日后,这场科举开始放榜了。  

元好问高中头名,和九十九名新科进士一起,得到了赵朔的接见。  

作为新科状元,他代表众士子向赵朔献上了一首诗:“域外山高去天尺,汉家弦声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清映北极。幽并豪杰喜功名,咄嗟顾盻风云生。今年肘后印如斗,过眼已觉天下平。””  

这首诗既体现了大蒙古国的丰功伟绩,又表明了北地汉人为赵朔效力的决心,而且文采斐然,一时间轰传天下。  

元好问也被任命为呼罗珊行省伊斯法扬县的县令。  

此县是呼罗珊第一大县,既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上,又农业发达,算是极为重用了。  

赵朔明白,人家元好问不但确实聪明,诗词写的好,而且颇有治政之能。  

在历史记载中,元好问治理南阳县不过三年,结果河南志书称他“知南阳县,善政尤著”。《南阳县志》记载:“南阳大县,兵民十余万,(元好问)帅府令镇抚,甚存威惠”。  

只是元好问时运不济,金国灭亡后,作为金国的官员被蒙古军编管,没有做官的机会。  

等蒙古对元好问的限制变松,元好问已经年纪大了,也就不愿意继续出仕了。  

现在,元好问刚刚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就看他如何在呼罗珊地区发光发热吧。  

眨眼间,又是一年后。  

这一年里,赵朔坐镇中都,开始处理一些耶律楚材不便处理之事。比如,留在山东河北的军队,五六年没有战事,又处于中原繁华所在,难免有腐化堕落之事。  

赵朔挑出几十个典型来杀了,然后把这些原驻守在河北山东的正规军,全部调往蒙古和西夏的边境。  

以后再攻打西夏时,他们就是先锋。  

别人提着脑袋西征,他们在后方腐化堕落,还有战利品分,哪有这好事?他们也该见见血了。  

当然了,与此同时,赵朔也调动了大量的粮秣物资,乃至于攻城器械,为攻略西夏做准备。  

这一年下来,移民进程也进行的很顺利。  

第一批五万人的移民到达目的地后,第二批二十万人的移民开始出发。其中十万人的目的地依旧是呼罗珊,另外十万人的目的地则是阿富汗了。  

等这二十万移民到达之后,赵朔才会进行第三批移民。  

第三批移民赵朔定的总数量是三十万,十万人往阿富汗,五万人往南亚,还有十万人往乌克兰。  

科举选中的进士们,有一千三百五十二人,愿意前往西方搏个富贵。  

这些进士单独行进,可比移民的速度快的多,再加上赵朔设立了驿站,大概四个月后就能抵达目的地。  

然后,就开始展现他们的才干,加强对当地人的控制了。  

呼罗珊行省,伊斯法扬县,诺佛达勒村。  

熊熊大火还在村内燃烧,尸体横七竖八地地躺倒还未得到收敛,鲜血染红了大地,数百名年轻的女子哭哭戚戚地被赶到了村外。  

那里,是元好问率领的一千将士。  

如今,距离蒙古主力回中原,已经超过两年了。  

最初是赵朔留在封国的色目八旗以雷霆手段剿匪,凡是为匪者,不但自己要被斩首,而且家眷要俱被诛杀、经过一年的整治,商路彻底畅通起来。  

不过,随着真神诸国派遣死士,鼓动真神子民造反,又开始遍地烽火。  

到了这时候,光靠正规军平叛就有些顾此失彼了。  

元好问到任之后,首先面临的局面,就是县境内数十个村子反叛的问题。  

按照赵朔给的政策,那就是但有反叛者杀无赦,他们的财富全部剥夺,他们的女人都是战利品。  

随着元好问和三十多名新科进士在伊斯法扬县的到任,一支当地人组成的民兵被动员起来。  

今天,元好问率领本地民兵五百,以及五百汉人的屯田兵,将诺佛达勒村彻底荡平。  

“战利品都清点出来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