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章 驸马,快来攻占波斯吧(2/4)
就独步天下了。
另外,大马士革刀虽然名字是“大马士革”,但实际是产自天竺。现在天竺城邦林立,的确也远不能和中原的官府相比。不过,扎尔杜什特一个外地人,能在天竺城邦中,弄走一个当地人非常看重的能工巧匠的全家,也是相当不容易了。
这是个人才啊!
到了现在,赵朔对扎尔杜什特晚来三年的事,已经完全不计较了。
他就准备开口,允许扎尔杜什特将呼伦贝尔的货物,贩卖到波斯去。
反正赵朔现在获得的工匠太多了,想必用不了太长时间,他麾下工坊内各种商品的产量,就能迎来一个大井喷。现在能多这么一个大代理商,也是好事一桩。
没想到,还有惊喜。
扎尔杜什特道:“除了哈里什之外,我还在天竺,搜罗到五户加工棉花的工匠。如果驸马需要的话,那扎尔杜什特真是荣幸之至。”
“加工棉花的工匠?”
赵朔先是微微愕然,随即心中泛起一股狂喜。
衣食住行,这又是一笔大大的财源啊!
现在蒙古国统治范围内,是包括大部分新疆地区的,这些地方种了一些棉花。
不过在这个时代,新疆地区的棉花,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而存在的,种植面积很小,没什么的实用价值。
无他,这时代的人们,习惯了处理麻、丝等长纤维的材料。棉花这种短纤维的材料,就只有极为个别地区才能加工了。比如天竺某些地区,或许还有海南岛。
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赵朔不太确定。
历史上记载的黄道婆,还得三十多年后才才出生。她得长大后,从黎族那里学到一些棉花的加工工艺,并且加以改进,棉花才正式传入中原大地。
现在可好,扎尔杜什特直接给赵朔,从天竺带来了一些能加工棉花的工匠。
而且,赵朔虽然不会加工棉花,但是他知道黄道婆是怎样改进棉花的加工技术的。
比如,黄道婆将手摇的轧花车,改进成了脚踏式的。
比如,黄道婆将一尺长的弹弓,改进成了四尺长的。
比如,黄道婆将单锭手摇纺车,改进成了脚踏三锭的。
虽然天竺的棉花加工技术,和黎族人的加工技术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处理棉花,无非是去籽,弹开,纺线,织成布料这四步,万变不离其宗,原理是相通的。
有了这五户天竺工匠,再加上赵朔的提点,以及那些中都的纺织工匠…赵朔的这条棉花工业线,简直是眼瞅着就能打通的节奏。
棉花这玩意儿好啊。
单纯从性价比上来看,棉布都秒杀其他一切布料。比它效果好的,价格要高的多。比它便宜的,效果又差得多。
赵朔要是能纺织出棉布来,是多大的产业?
还有御寒。
在中原地区,这时代人们御寒,富贵者穿皮裘,贫困者就只能多穿几件麻衣了。更穷的人,就只能在衣服里面塞木棉的“绵”,甚至芦花,御寒效果更差。
就算只赵朔只卖无籽的棉花供人们御寒,都是笔相当可观的买卖了。
而且,处理好了棉花,棉甲还会远吗?
棉甲的制作非常容易,价格也很低廉,很容易大量制作,对早期火器却有很强的防护力。
这个时代已经有火器出现了,以后随着战争烈度的增强,火器的威力势必越来越强。
纯铁甲对抗火器的效果并不好。
在历史记载中,从元代开始,出现了以外为布料,内里在要害装有铁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到了明代,出现了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的正式棉甲。
清军的棉甲最初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后来又自己改进,并且大量装备,并为后世所熟知。
赵朔出一万具棉甲来,在以后的战争中,就多了一张关键的底牌。
当然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从新疆地区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种植,到赵朔手下的棉花产业形成规模,需要的时间短不了。现在赵朔先处理的,还是扎尔杜什特。
他说道:“既然你超额完成了任务,误期两年多的事情,我就不追究了。以后,你的地位,和所有蒙古商队等同。我麾下工坊的所有货物,都可以购买。不过,你只能在波斯地区销售。”
“那…包括玻璃制品吗?”扎尔杜什特小心翼翼地问道。
“当然包括了。不过,玻璃的利润太高了,现在,我们蒙古商队的触角,还没到达波斯。你购买玻璃的价格,是蒙古商人的五倍。”
“谢驸马!”
扎尔杜什特大喜过望,再次对赵朔大礼参拜。
当初,扎尔杜什特来蒙古,想从赵朔这里进货,只是因为白盐、白酒、花露水等物。
万万没想到,他这次来蒙古,竟在赵朔的工坊内,看到了如此纯净的玻璃制品。
要知道,在扎尔杜什特自从出生以来的观念,就是玻璃原本的颜色是绿色的,只有加入一些金属杂质,才会变成其他颜色。如此纯净如同水晶一样的玻璃制品,他简直做梦都没梦到过。
他估计,将这些玻璃制品贩卖回波斯,至少能获得一倍的利润,甚至是三五倍的利润!
光凭这玻璃的利润,已经足够扎尔杜什特重振家业还有富余了。
而且,这才哪到哪啊?
从赵朔发明出白酒、白盐,到发明出花露水,又到香皂和玻璃
另外,大马士革刀虽然名字是“大马士革”,但实际是产自天竺。现在天竺城邦林立,的确也远不能和中原的官府相比。不过,扎尔杜什特一个外地人,能在天竺城邦中,弄走一个当地人非常看重的能工巧匠的全家,也是相当不容易了。
这是个人才啊!
到了现在,赵朔对扎尔杜什特晚来三年的事,已经完全不计较了。
他就准备开口,允许扎尔杜什特将呼伦贝尔的货物,贩卖到波斯去。
反正赵朔现在获得的工匠太多了,想必用不了太长时间,他麾下工坊内各种商品的产量,就能迎来一个大井喷。现在能多这么一个大代理商,也是好事一桩。
没想到,还有惊喜。
扎尔杜什特道:“除了哈里什之外,我还在天竺,搜罗到五户加工棉花的工匠。如果驸马需要的话,那扎尔杜什特真是荣幸之至。”
“加工棉花的工匠?”
赵朔先是微微愕然,随即心中泛起一股狂喜。
衣食住行,这又是一笔大大的财源啊!
现在蒙古国统治范围内,是包括大部分新疆地区的,这些地方种了一些棉花。
不过在这个时代,新疆地区的棉花,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而存在的,种植面积很小,没什么的实用价值。
无他,这时代的人们,习惯了处理麻、丝等长纤维的材料。棉花这种短纤维的材料,就只有极为个别地区才能加工了。比如天竺某些地区,或许还有海南岛。
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赵朔不太确定。
历史上记载的黄道婆,还得三十多年后才才出生。她得长大后,从黎族那里学到一些棉花的加工工艺,并且加以改进,棉花才正式传入中原大地。
现在可好,扎尔杜什特直接给赵朔,从天竺带来了一些能加工棉花的工匠。
而且,赵朔虽然不会加工棉花,但是他知道黄道婆是怎样改进棉花的加工技术的。
比如,黄道婆将手摇的轧花车,改进成了脚踏式的。
比如,黄道婆将一尺长的弹弓,改进成了四尺长的。
比如,黄道婆将单锭手摇纺车,改进成了脚踏三锭的。
虽然天竺的棉花加工技术,和黎族人的加工技术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处理棉花,无非是去籽,弹开,纺线,织成布料这四步,万变不离其宗,原理是相通的。
有了这五户天竺工匠,再加上赵朔的提点,以及那些中都的纺织工匠…赵朔的这条棉花工业线,简直是眼瞅着就能打通的节奏。
棉花这玩意儿好啊。
单纯从性价比上来看,棉布都秒杀其他一切布料。比它效果好的,价格要高的多。比它便宜的,效果又差得多。
赵朔要是能纺织出棉布来,是多大的产业?
还有御寒。
在中原地区,这时代人们御寒,富贵者穿皮裘,贫困者就只能多穿几件麻衣了。更穷的人,就只能在衣服里面塞木棉的“绵”,甚至芦花,御寒效果更差。
就算只赵朔只卖无籽的棉花供人们御寒,都是笔相当可观的买卖了。
而且,处理好了棉花,棉甲还会远吗?
棉甲的制作非常容易,价格也很低廉,很容易大量制作,对早期火器却有很强的防护力。
这个时代已经有火器出现了,以后随着战争烈度的增强,火器的威力势必越来越强。
纯铁甲对抗火器的效果并不好。
在历史记载中,从元代开始,出现了以外为布料,内里在要害装有铁片的布面甲,即棉甲的前身。到了明代,出现了内衬铁片,外用铜钉固定的正式棉甲。
清军的棉甲最初是从明军手中缴获,后来又自己改进,并且大量装备,并为后世所熟知。
赵朔出一万具棉甲来,在以后的战争中,就多了一张关键的底牌。
当然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从新疆地区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种植,到赵朔手下的棉花产业形成规模,需要的时间短不了。现在赵朔先处理的,还是扎尔杜什特。
他说道:“既然你超额完成了任务,误期两年多的事情,我就不追究了。以后,你的地位,和所有蒙古商队等同。我麾下工坊的所有货物,都可以购买。不过,你只能在波斯地区销售。”
“那…包括玻璃制品吗?”扎尔杜什特小心翼翼地问道。
“当然包括了。不过,玻璃的利润太高了,现在,我们蒙古商队的触角,还没到达波斯。你购买玻璃的价格,是蒙古商人的五倍。”
“谢驸马!”
扎尔杜什特大喜过望,再次对赵朔大礼参拜。
当初,扎尔杜什特来蒙古,想从赵朔这里进货,只是因为白盐、白酒、花露水等物。
万万没想到,他这次来蒙古,竟在赵朔的工坊内,看到了如此纯净的玻璃制品。
要知道,在扎尔杜什特自从出生以来的观念,就是玻璃原本的颜色是绿色的,只有加入一些金属杂质,才会变成其他颜色。如此纯净如同水晶一样的玻璃制品,他简直做梦都没梦到过。
他估计,将这些玻璃制品贩卖回波斯,至少能获得一倍的利润,甚至是三五倍的利润!
光凭这玻璃的利润,已经足够扎尔杜什特重振家业还有富余了。
而且,这才哪到哪啊?
从赵朔发明出白酒、白盐,到发明出花露水,又到香皂和玻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