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嘉靖败走(1/2)
东宫。
太子朱载基永久地闭上了眼睛。
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
东宫外,仆婢啜泣,群臣拜倒一片,为国家的储君送行。
唯独匆匆赶至的天子朱厚熜,嘴角紧抿,脸色发青。
当然,这副神情可以理解成是,皇帝为亲生儿子病逝的伤心。
但毫无疑问,真相并非如此。
就连朱厚熜自己都不能骗自己,他此时的情绪是震怒,而非悲伤。
震怒于被太子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你怎么死得如此不是时候?
事实上,这本不该意外。
御医早早就告知,太子连续高热,昏迷不醒,生命已然垂危。
连一向保守的御医都这般说,那也就是真的没多少天了。
所以海玥会抓紧时间,以最快速度上书。
正是为了卡在这个关键的节点。
而恰恰在嘉靖选择上朝之际,太子薨逝,那就只能说是天意了!
因为太子薨逝,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太子的家人也一并出现。
二皇子朱载壡,三皇子朱载垣,四皇子朱载圳,五皇子朱载墒。
位于东宫殿中,哭声震天。
“嗯?”
朱厚熜的面容骤然扭曲,眼中迸出骇人的凶光:“谁准你们来这里的?”
三皇子、四皇子顿时抖如筛糠,额头死死抵在冰冷的砖上。
唯有二皇子朱载壡把心一横,猛地抬头,脖颈上青筋暴起:“父皇!大哥…大哥去了,难道当弟弟的,连送他最后一程都不配吗?”
“配?”
朱厚熜冷笑,手指点出:“你!还有你们做过什么,自己心里没数?”
朱载壡被父皇眼中的凶狠之意刺得浑身发冷,却知道此刻退缩便是万劫不复,重重叩首,额角撞出血来:“儿臣不知听了哪个奸人的挑唆!儿臣绝对没有做那些事!那是下奴污蔑…三弟!四弟!你们倒是说句话啊!”
被点名的两位皇子如梦初醒。
四皇子突然扑上前抱住朱厚熜的腿,眼泪鼻涕糊了满脸:“父皇明鉴!大哥待我那般好,我岂会做那猪狗不如的事情…”
话未说完已泣不成声。
三皇子则是不住以头抢地,咚咚的闷响听得周围的内侍都白了脸。
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如果说老二是真的有过歹心,他们则极其冤枉,属于是人在宫中坐,锅从天上来,且是一顶弑兄的大锅。
而且不仅仅是三位皇子。
内间送太子最后一程的,还有名义上的嫡母王皇后,王皇后又带了有子嗣的妃嫔。
其中一人来到外室,撩起遮面的纱巾,露出一道狰狞的疤痕。
朱厚熜察觉到了这道身影,刺向儿子的凌厉眼神一转,落在对方身上,终于躲闪了一下。
那是三皇子的生母丽妃。
对方的疤痕,是宫变那夜,留下的伤疤。
事后诸多调查,近乎掘地三尺,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丽妃与贼子无关,那晚确实是舍了命的护驾。
当然,在清楚了这一点后,朱厚熜更不去丽妃的绛雪轩了。
天性凉薄之人处理愧疚的方式,不是补偿,而是遗忘。
而丽妃也从来不敢主动面圣,即便是平日宫中大宴时,都是有意识地避开,位于角落。
可此时此刻,她站了出来。
为母则刚。
她是三皇子的生母,绝不容许自己的儿子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背负上这等永世不得翻身的骂名,甚至要被贬为庶人处死!
“陛下明鉴!”
“皇儿素来仁厚,岂会行此悖逆人伦之事?妾身愿以性命作保,恳请陛下宣召证人当庭质证——若有一字虚言,妾身母子甘受极刑,永堕阿鼻!”
丽妃这番话字字如冰刃坠地,不仅让三皇子抬头,泪眼婆娑地看着受尽委屈的母亲,更让后宫其他妃嫔亦不禁动容。
“反了!反了!都反了!”
迎着这些注目,朱厚熜怒到极致,根本不回应所谓的当庭质证,大袖一挥,怒喝道:“来人啊!把他们带下去!统统带下去!”
“且慢!”
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
这回换成群臣震动,眼睁睁地看着一人上前。
海玥来到朱厚熜面前,行以君臣之礼,所言却是当朝难见的直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天子无私事,家事即国事,望陛下三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儒家的伦理纲常,将君王视作父亲,是为君父。
如此才有了历朝历代强调的以孝道治天下,才有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却不能逆了皇太后的孝心体现。
因为皇帝统治的根基,除了天命的塑造外,就在一个“孝”字。
天命毕竟有些虚,摸不着,看不见,真正有见识的人骨子里也不太信,反过来将其利用,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反孝道就实在太常见了,也更加深入骨髓,在家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在朝堂就应该怎么效忠于皇帝。
可如果皇帝自己都当个逆子,亦或者对自己的儿子手段残忍,亲情淡漠,那臣民又该怎么看待这位君父呢?
所以天子无私事。
群臣插手天子的家事,绝非多管闲事,而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必要举措。
如李林甫在三位皇子遭到污蔑后,那句“此陛下家事,非臣等宜预”,就注定了他的奸相定位。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
太子朱载基永久地闭上了眼睛。
结束了他短暂而不幸的一生。
东宫外,仆婢啜泣,群臣拜倒一片,为国家的储君送行。
唯独匆匆赶至的天子朱厚熜,嘴角紧抿,脸色发青。
当然,这副神情可以理解成是,皇帝为亲生儿子病逝的伤心。
但毫无疑问,真相并非如此。
就连朱厚熜自己都不能骗自己,他此时的情绪是震怒,而非悲伤。
震怒于被太子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你怎么死得如此不是时候?
事实上,这本不该意外。
御医早早就告知,太子连续高热,昏迷不醒,生命已然垂危。
连一向保守的御医都这般说,那也就是真的没多少天了。
所以海玥会抓紧时间,以最快速度上书。
正是为了卡在这个关键的节点。
而恰恰在嘉靖选择上朝之际,太子薨逝,那就只能说是天意了!
因为太子薨逝,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的生命逝去,太子的家人也一并出现。
二皇子朱载壡,三皇子朱载垣,四皇子朱载圳,五皇子朱载墒。
位于东宫殿中,哭声震天。
“嗯?”
朱厚熜的面容骤然扭曲,眼中迸出骇人的凶光:“谁准你们来这里的?”
三皇子、四皇子顿时抖如筛糠,额头死死抵在冰冷的砖上。
唯有二皇子朱载壡把心一横,猛地抬头,脖颈上青筋暴起:“父皇!大哥…大哥去了,难道当弟弟的,连送他最后一程都不配吗?”
“配?”
朱厚熜冷笑,手指点出:“你!还有你们做过什么,自己心里没数?”
朱载壡被父皇眼中的凶狠之意刺得浑身发冷,却知道此刻退缩便是万劫不复,重重叩首,额角撞出血来:“儿臣不知听了哪个奸人的挑唆!儿臣绝对没有做那些事!那是下奴污蔑…三弟!四弟!你们倒是说句话啊!”
被点名的两位皇子如梦初醒。
四皇子突然扑上前抱住朱厚熜的腿,眼泪鼻涕糊了满脸:“父皇明鉴!大哥待我那般好,我岂会做那猪狗不如的事情…”
话未说完已泣不成声。
三皇子则是不住以头抢地,咚咚的闷响听得周围的内侍都白了脸。
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如果说老二是真的有过歹心,他们则极其冤枉,属于是人在宫中坐,锅从天上来,且是一顶弑兄的大锅。
而且不仅仅是三位皇子。
内间送太子最后一程的,还有名义上的嫡母王皇后,王皇后又带了有子嗣的妃嫔。
其中一人来到外室,撩起遮面的纱巾,露出一道狰狞的疤痕。
朱厚熜察觉到了这道身影,刺向儿子的凌厉眼神一转,落在对方身上,终于躲闪了一下。
那是三皇子的生母丽妃。
对方的疤痕,是宫变那夜,留下的伤疤。
事后诸多调查,近乎掘地三尺,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丽妃与贼子无关,那晚确实是舍了命的护驾。
当然,在清楚了这一点后,朱厚熜更不去丽妃的绛雪轩了。
天性凉薄之人处理愧疚的方式,不是补偿,而是遗忘。
而丽妃也从来不敢主动面圣,即便是平日宫中大宴时,都是有意识地避开,位于角落。
可此时此刻,她站了出来。
为母则刚。
她是三皇子的生母,绝不容许自己的儿子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就背负上这等永世不得翻身的骂名,甚至要被贬为庶人处死!
“陛下明鉴!”
“皇儿素来仁厚,岂会行此悖逆人伦之事?妾身愿以性命作保,恳请陛下宣召证人当庭质证——若有一字虚言,妾身母子甘受极刑,永堕阿鼻!”
丽妃这番话字字如冰刃坠地,不仅让三皇子抬头,泪眼婆娑地看着受尽委屈的母亲,更让后宫其他妃嫔亦不禁动容。
“反了!反了!都反了!”
迎着这些注目,朱厚熜怒到极致,根本不回应所谓的当庭质证,大袖一挥,怒喝道:“来人啊!把他们带下去!统统带下去!”
“且慢!”
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
这回换成群臣震动,眼睁睁地看着一人上前。
海玥来到朱厚熜面前,行以君臣之礼,所言却是当朝难见的直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天子无私事,家事即国事,望陛下三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是儒家的伦理纲常,将君王视作父亲,是为君父。
如此才有了历朝历代强调的以孝道治天下,才有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却不能逆了皇太后的孝心体现。
因为皇帝统治的根基,除了天命的塑造外,就在一个“孝”字。
天命毕竟有些虚,摸不着,看不见,真正有见识的人骨子里也不太信,反过来将其利用,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反孝道就实在太常见了,也更加深入骨髓,在家是怎么对待父母的,在朝堂就应该怎么效忠于皇帝。
可如果皇帝自己都当个逆子,亦或者对自己的儿子手段残忍,亲情淡漠,那臣民又该怎么看待这位君父呢?
所以天子无私事。
群臣插手天子的家事,绝非多管闲事,而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必要举措。
如李林甫在三位皇子遭到污蔑后,那句“此陛下家事,非臣等宜预”,就注定了他的奸相定位。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