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不完美结局(1/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些年对于三分球,乔丹一直持保守的态度。  

哪怕三分大赛拿5分,遭到全美嘲笑,乔丹都没有闷头拼命练三分。  

乔丹从小有他自己的一套体系打法,在这个体系中三分是重要程度排在末尾。  

因为他成长的过程中,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篮球场都没有三分线。  

因此他的各种练习中是不存在三分球训练的。  

后卫要更高效的进球,主要练习的都是各种突破、上篮、中近距离跳投。  

远投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便在进入NBA后,三分球都是异端。  

等到联盟风向转变,三分球越来越重要时,乔丹的打法已经定型。  

投篮的手型,出手的时机点,两分球和三分球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并不代表乔丹的三分一无是处,根本不练。  

本赛季乔丹的三分球已经是生涯最好了。  

最多的场均出手数(3次),最多的命中数(1.1个),最高的命中率(36)。  

这些都说明乔丹有在三分球上下功夫,绝不是不擅长就完全放弃这一块。  

只不过和甘国阳相比,他的三分球看起来薄弱太多。  

本赛季,甘国阳已经是联盟第一三分手。  

最多的三分球出手数(5.8次),最多的命中数(2.5个),最高的命中率(43)。  

虽然高三分出手数增加了他进攻的不稳定性,有些比赛会显得比较铁。  

拉低了甘国阳过去高到恐怖的命中率,增加了上下的波动。  

但进一步丰富了开拓者的进攻层次,拉开了空间,让某些比赛打得更轻松。  

甘国阳和乔丹不一样,这家伙是穿越过来的,深知三分的重要性。  

从刚开始接触篮球,他就对远射三分勤练不辍。  

每天都要投,一直没落下。  

他高弧线,不擦板的投篮风格从高中开始一直维持到今天。  

除了篮下拿球后的上篮他会选择打板反弹,剩下任何距离的投篮他都不会擦板。  

这让甘国阳的投篮拥有全距离全射程的优势。  

这家伙力气又大的出奇,理论上半场一过都是他的射程攻击范围。  

甚至没过半场,他的全场超远距离投篮都有一定的把握。  

本赛季,甘国阳中场超远距离的三分球命中了四个。  

比全联盟其他球员加起来都要多。  

这种“先见之明”是乔丹所没有的。  

也是乔丹一直以来落后阿甘的原因之一。  

节间休息时,乔丹和助理教练巴赫讨论着三分球的问题。  

“我是不是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三分球?一个三分球只多一分,但如果投多了,真的会很可怕。我敢打赌,我们和波特兰的一些比赛,如果阿甘命中的三分都换成两分,他至少要多输一半的比赛!”  

“三分球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只能循序渐进。本赛季你已经投的很好了,生涯最佳。”  

“阿甘这家伙是历史最佳了。”  

“我们的首要敌人还是自己,相信自己迈克尔。”  

第二节比赛开始,乔丹在场下休息,皮蓬带着第二阵容追分。  

甘国阳同样坐在板凳上一边喝着佳得乐,一边和刘易斯聊天。  

他们的话题同样集中在三分球上。  

甘国阳认为,刘易斯需要进一步开发他的远射。  

“你的三分比乔丹都要差。”甘国阳批评道。  

刘易斯叹了口气,心想乔丹今年的三分可不差的。  

至于刘易斯自己,场均出手不到1个,命中率只有25。  

说明他的出手都是迫不得已,没辙了,或者完全空了,扔一个。  

四场比赛才能瞎蒙进一个,这样的命中数和命中率,等于完全没三分。  

“我在努力,但以前的一些习惯很难改的,桑尼。”  

和彼得洛维奇的锋芒、锐利不同,刘易斯一直以来都很温和。  

甚至有些温吞吞的缺少锋芒。  

论身体素质在某些方面他可以媲美乔丹。  

在打法上他有很多古典前锋的影子,同时又朝着现代前锋前进。  

和开拓者签下大合同后,他打球一直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  

努力防守,努力钻研进攻技巧,摆平家庭问题,简单的生活过日子。  

不过甘国阳对他总有更高的期望,希望他更加锋芒毕露一些。  

刘易斯很尊重甘国阳,甘国阳在他母亲的问题上帮了大忙。  

如今他们一家比较和睦的生活在波特兰,让刘易斯能专心篮球。  

“明年你参加三分大赛好了,给你一点练习的动力。”甘国阳突然提议。  

“三分大赛?我…我怕我不太行…”  

刘易斯没想到甘国阳要求他参加三分大赛,对于自己不擅长的项目他有些胆怯。  

让他参加扣篮大赛,刘易斯倒是更有把握一些。  

“怕什么?迈克尔都参加过,5分!你总不至于5分都拿不到吧?有他垫底,你根本不用担心丢脸的。”  

甘国阳又拿乔丹出来做挡箭牌,刘易斯讷讷地点头,这事他算是记下了。  

反正要到下个赛季,他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练习,开发三分。  

一旦刘易斯也开发出三分球,他和彼得洛维奇、甘国阳三个人将拥有联盟最强的外线火力。  

全方位,无死角的进攻能力,届时没有球队可以阻挡他们。  

刘易斯今年才27岁,比甘国阳和彼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