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踢拉里的屁股(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今晚和开拓者的对战并非掘金的揭幕战,就在昨天,他们在主场完成了新赛季的第一战。  

125:121,4分的优势加时赛击败圣安东尼奥马刺队,拿下了赛季首胜。  

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所以全队上下士气很高。  

第二战背靠背对阵卫冕冠军,联盟的王者开拓者,掘金的年轻人都期望在玫瑰花园球馆证明自己。  

迪肯贝穆托姆博在和大卫罗宾逊的对抗中拿下了15分16个篮板6助攻3盖帽。  

而拉乌夫轰下了32分6次助攻,显露出他本赛季强劲的攻击力,他在成长为球星。  

下半场比赛开始后,掘金依旧打得很好,丹伊赛尔重新整肃了球队,韦斯特海德的短暂痕迹被一扫而空。  

每当一个新教练加入新球队时,总是喜欢强调防守。  

因为防守能带来纪律,纪律带来团结,团结往往和胜利挂钩。  

双方在关键的第三节打得势均力敌,比赛节奏不快也不慢,赛季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还在寻找比赛状态。  

甘国阳依旧专注,一向被称作“第三节之王”的他却没有在这一节发力击倒掘金,虽然掘金的防守在他看来漏洞很多。  

最显著的一点,掘金对快速反击的防御能力很一般,穆托姆博的速度和拉乌夫的身高是他们防守中的大问题。  

开拓者如果提速,加快进攻节奏,有很大的机会拉开分差。  

不过开拓者也有他们的问题,今晚他们的失误多的甘国阳想打人。  

一旦提速,失误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失误增加的代价就是比赛不可控因素会大大增加。  

自己的进攻节奏被打乱,给对手抢分的机会,以及最重要的心态被失误搅乱。  

就像一个在跑道上稳定奔跑的跑者被石子扳了一下打了个趔趄。  

他看似只损失了一秒钟的时间,可实际上这个趔趄可能导致他整个长跑比赛的失败。  

现在的开拓者前进道路上莫名多了太多这样的石子,各式各样的小失误,小错误,这些错误很容易让一支球队看起来平庸。  

精英球队和平庸球队的差别往往就存在于这些小细节中,而不是球员个人能力多强,跳的多高,数据多好看。  

甘国阳在第三节努力制止球队向平庸滑落,他在教年轻人打球,教彼得洛维奇怎么去掌控后场节奏。  

NBA比赛和FIBA终究不一样,更何况在FIBA,彼得洛维奇也没有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控场大师。  

他更多还是依靠自己的天赋、速度、投篮还有勤奋在打球,这是他比不上波特的地方。  

也是人们常认为他不如托尼库科奇之处。  

彼得洛维奇知道波特和库科奇是怎么打球的。  

可自己真正登场,要在40分钟时间里掌控一支球队的进攻,绝对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PJ布朗依旧在犯错,相较而言安东尼奥戴维斯要好很多,不过最让甘国阳感到惊喜的是马里奥艾利——事实上艾利根本算不上是年轻人。  

1985年就参加选秀的他年纪比甘国阳还要大一岁,他经历很丰富,在落选后一直坚持在职业篮球圈摸爬滚打,包括在乔治卡尔手下打出惊人的战绩,他是个很成熟,对自我定位非常准确的球员。  

这样的球员往往是天赋不显,你让他打出什么漂亮球是很难的了,连续砍分、力挽狂澜更是与他无关。  

但他不随便犯错,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自己本身就60分的能力,他能把60分都打出来。  

防守端值得信赖,进攻端有一手投篮,给他机会他能投进。  

没有机会他创造不出机会,但更不会大肆浪费机会。  

而且每个NBA球员曾经都是地方鹤立鸡群的天才,艾利也不例外,偶尔的灵光一现,同样能让你大呼精彩。  

19901991赛季,当时艾利还在勇士,在对阵超音速的比赛中。  

他就面对面从加里佩顿的手中断球,接着运球一条龙反击隔扣对手。  

当时比赛进行到了第四节最后五分钟,勇士队客场落后超音速。  

这一球对勇士而言非常关键,说明艾利在关键时刻敢于下手,敢于表现,敢于承担责任。  

正是这点特质,让杰里韦斯特决定签下艾利,来弥补开拓者愈发薄弱的锋线。  

今晚的比赛,艾利的表现也获得了甘国阳的认可。  

在暂停时,甘国阳主动对艾利说“给我拿条毛巾过来。”  

艾利连忙拿了条毛巾递给甘国阳,在开拓者不是谁都能给甘国阳递毛巾的。  

能拿毛巾意味着你是阿甘可以使唤的人,在比赛中他会重视你。  

鲍比贝尔曼也意识到这点,他要求艾利在剩下的比赛中多站出来承担一部分外线持球进攻的责任,作为球队的第三或者第四持球手。  

艾利没有退却,也没有犹疑,他知道这是自己的机会。  

他已经29岁快30岁了,职业生涯留给他的时间已然不多,他必须抓住每一个可能。  

开拓者赛季刚开始就伤兵满营,这对艾利而言绝对是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绝佳时机。  

他不再年轻,禁不起蹉跎,所以他是绝对不会错过的。  

不过贝尔曼这样的决定,让彼得洛维奇有些气馁。  

第三节没打完,彼得洛维奇已经拿下了21分,全队第一。  

但同时他只有3次助攻,以及3次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