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2 诸事顺遂(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时候曾甲就请来了两位草头神,为朱棣治好了病。  

于是朱棣就为这两位草头神建立了洪恩灵济宫,并且制定的祭祀规格非常高。  

每年的正旦、冬至、皇帝生日,要派内阁礼部官员及一名太监,代表皇帝到灵济宫致祭;神仙的诞辰,由礼部官员致祭;平时初一、十五由本宫的道士致祭。  

之后哥哥徐知证被朱棣封为“金阙真君”;弟弟徐知谔被封为“玉阙真君”。  

要知道朱棣可是自诩为真武大帝转世的人,他都这么推崇这两位,后世人岂敢怠慢。  

于是正统初年,二人被加封为崇福真君、隆福真君。  

成化年间,徐知证被加封为“九天金阙总督魁神洪恩灵济慈惠高明上帝”,徐知谔加封为“九天玉阙总督罡神洪恩灵济仁惠宏净上帝。”  

两位好兄弟,就这么走完了从“将军”到“上帝”的历程。  

所以这个名单,裴元哪敢轻易去碰。  

他随手落下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可能就是一个很有来头的神明断了祭祀香火,最终磨灭人间。  

裴元的小肩膀,哪顶得住这个?  

这件事…,还是让韩千户来吧。  

裴元想到韩千户,一时不免静极思动起来。  

一年前的这时候,自己负债累累,刚被从东厂退货。  

还因为让北镇抚司蒙羞,被百般刁难。  

当时张容召见自己,裴元甚至都认为自己有可能被锦衣卫除名,连最后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了。  

裴元还记得当韩千户出现的时候,自己像烂泥里的狗一样,狼狈的跪在那纤细的小腿前。  

而如今——,我裴阿元站起来了!  

裴元一时心痒,怦然有南下之意。  

除了礼部的事情麻烦点,夏家和萧家都没让裴元操心。  

夏家鼓动了长宁伯周彧也去卖惨,一时间,关于寿宁侯霸凌各路外戚的事情甚嚣尘上。  

关键这些都还是事实。  

朱厚照本来就对他的两个舅舅有些反感了,这下更是屡屡让人去张鹤龄府上训斥。  

夏家经过了裴元的分析,已经明白这天子有多不靠谱。  

虽说张鹤龄吃瘪,但是他们也没有嚣张的底气,在联系不上裴元后,直接见好就收,乖乖的在庆阳伯府里躲避外面的是非。  

得益于萧敬的助力,夏皇后也终于能和宫外互相传递消息了。  

当夏皇后拿到夏助的平安符时,夏皇后的心情还是很震撼的。  

她没想到,仅仅只是当时的一个念头,竟然给自己现在的处境,带来了如此大的转机。  

那个裴千户居然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在张太后的封锁下,和她建立联系。而且出手的人,还是内廷的四朝老臣萧敬。  

只是夏皇后生性谨慎,对这条消息渠道的可靠性抱持怀疑,又明白言多必失的道理。  

因此除了告知外面一切平安,并没有多说旁的。  

尽管如此,能够和外面有一个互通消息的渠道,也让形似幽禁的夏皇后多了一些指望。  

这点期待虽然渺小,但是却让夏皇后那绝望的世界多了一条缝隙,可以吹到外面的风,看到了外面的阳光。  

裴元对夏皇后的反应也很满意。  

能静静地等待和蛰伏,不给他裴千户添乱的盟友,才是好盟友。  

与此同时,已经在夏皇后面前露过脸的萧敬,也趁机急流勇退,向天子表达了想要外任的想法。  

朱厚照虽然觉得惋惜,但是在还有一个不错人选候补的前提下,他也没必要为了这点可有可无的事情和太后作对。  

萧敬年龄不小,自然不可能再去宣、大或者西北那等边塞要地。  

最终给他的安置,是让去遵化的官营铁冶厂。  

之所以这么安排,主要的考虑就是离得近,萧敬真要是哪天撑不住了,萧韺和萧通也能及时奔丧…  

这个铁冶厂位置就在后世的河北唐山,是大明很重要的一个炼铁基地。  

正德四年的时候,这里开了大鉴炉十座,共计炼生铁四十八万六千斤;白作炉二十座,炼熟铁二十万八千斤,钢铁六万二千斤。  

作为一个大型冶铁中心,这里有人数不少的匠户和民夫。  

而且这里的匠户已经开始细化了,除了烧炼铁水的匠户,还有烧炭的、淘沙的、铸铁的、炒炼的、铸铁的。  

铁制品向来都是油水很充足的一个行业,萧敬去了那边,随便捞一点,就可以很舒服的在那养老。  

裴元对这个结果也比较满意,至少萧敬去遵化不用南下,不会干扰他干掉张永的计划。  

萧敬的离场,让提督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选,迅速确定下来。  

有平定霸州之功的陆訚陆公公,正式上位成为了内相之首、司礼监掌印太监。  

谷大用也终于摆脱了都知监掌印的名头,做为西厂厂公,依靠强宣称拿回了御马监掌印的身份。  

等到后知后觉的大珰们带着贵重财物连夜跑去向陆訚谄媚时,陆公公表现得十分从容,且平易近人。  

而且新任的陆大掌印,还像没事人一样乐呵呵的和他们一起键政,激烈的讨论萧敬怎么这么想不开,在争夺大位的关键时刻,突然失智的跑去支持被幽禁的夏皇后。  

这让不少对陆訚不了解的大珰,都不由暗暗心惊。  

——没想到陆公公城府这么深,居然装的事不关己一样。  

李士实在得知陆訚成功上位之后,得意的跑来裴元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