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准备结丹(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作为替代结丹灵珍的凝晶丹,品阶不低于三阶中期,若无灵焰加持,便是寻常假丹真人的丹火也无法炼制。  

李季安此前虽然已经将凝晶丹丹方研究通透,反复推演万全,但是真正上手还是第一次。  

最关键是凝晶丹的材料一份才能成丹一枚,他也仅凑齐一份材料。  

为了保证成丹,他向玉丹真人借了三阶丹炉,言称想要尝试三阶丹药的炼制。  

沐浴更衣,祈福丹圣,三日后,李季安将小火灵纳入丹田。  

三个月后,随着外峰上空灵气波动稳定,丹炉内一声嗡鸣,第一枚凝晶丹出炉了。  

看着自丹炉内缓缓漂浮在眼前的凝晶丹,李季安长长吐出一口气。  

“总算是成了!”  

虽然看纹理仅是中品,但也满足了。  

这三月间的炼制,有数次差点出问题,上古丹方中记载的一些细节问题与李季安投入的药材还是有些变化。  

李季安分析应该是如今的药材药性上面与上古不同导致。  

好在他丹艺精湛,且有足够自信,危机关头及时调整了细节。  

“气机内敛,与七彩宝树和地源精粹两种结丹灵珍确实有些许同源之感。”仔细对比已有的两种结丹灵珍,李季安心中欣喜。  

这枚仅是中品的凝晶丹,在气机上似乎不弱于地源精粹多少了。  

证明上古那位丹师研制的这种凝晶丹不仅确实有助结丹,甚至效用不下于结丹灵珍榜前二十的灵物。  

“难怪上古那位前辈嘱托后人,服用那枚凝晶丹,七彩宝树,还有秋离水后凝结金丹再去找他,这便是其底气!”  

确认凝晶丹无异后,李季安将其以玉瓶小心封存。  

随后静心凝神,复盘着第一次炼制凝晶丹的过程。  

半响后,他将此番心得体会以及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全部烙印在玉符上。  

服下一枚蕴法丹调息后,便立刻再度投入三阶灵药,炼制出一份结丹修士日常修行所需的丹药。  

目的只是为了将丹炉内凝晶丹的气息覆盖。  

翌日将丹炉还给玉丹真人后,李季安提出了准备冲击结丹的想法。  

玉丹真人再次仔细感应过后没有多言,让其给宗主通个气就行。  

反正如今宗内使用三阶闭关洞府的人不多,并不需要排队。  

而且李季安作为长老级人物,也没必要排队。  

随后李季安来到碧云宗主殿,面见了宗主。  

“好!期待我碧云宗再出一位结丹真人,李丹师,身为本宗副峰主,你可自去宗门府库领取一份结丹灵资。”宗主不仅情绪价值拉满,没有说任何负面的言辞,更是实打实的让李季安去领一份结丹灵资。  

这也算是碧云宗的传统,全宗上下但凡有弟子欲冲击结丹,则必得一份结丹灵资。  

区别只是这份结丹灵资丰不丰厚了。  

普通弟子结丹希望不大,结丹灵资只是几枚蕴灵丹和护脉丹。  

有凝结假丹希望的弟子大都至少有一株类似五百年份天心草类辅助结丹的灵植或法宝。  

而有凝结真丹希望的,宗门则会尽力为其谋求一份真正的天地灵珍。  

谢过宗主,李季安来到宗门府库。  

不出意外,他只领到几枚丹药。  

不过,就是这几枚丹药,放在苍云州,也是很多修士求而不得之物,起码可保证若是结丹不成,也能保住一条小命。  

感念过宗门恩德后,李季安回到丹鼎峰。  

“师父万安,药理抄写已经完成,请师父查阅。”刚刚落于洞府,郭婉枝便躬身将此前布置的作业呈上。  

其行止有礼,姿态婉约,李季安能够感受到那种对父辈的敬意。  

“嗯,如今对于药理理解如何?”李季安神识扫过,书卷内全是郭婉枝亲笔手写,字迹工整,写的很用心。  

“回师父的话,徒儿现在对于药理基本牢记于心。”郭婉枝谦虚道。  

李季安笑着摇摇头,郭婉枝平日的学习很用心,加之其成为修士后,灵识强盛,记忆自然不是凡俗可比,一年前他都知道郭婉枝已经将药理牢记。  

“药理千变万化,年份、用量、产地以及配套药材都会有影响,作辅药时与作主药时亦是不同,我早就说过,在学习药理时,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在于根据药理中各类记载,融会贯通。  

让你抄写药理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你单纯的记住,而是梳理、思考、举一反三。”  

郭婉枝闻言,急忙跪倒在地,静心聆听。  

直到李季安说完,她才再次叩首:“多谢师父教导,徒儿明白了。”  

“嗯,那再说说如今对于药理的理解,与为师不必藏拙。”李季安再次问道,还专门叮嘱一声。  

“是…”郭婉枝随即将自己的理解悉数告知。  

听完其真正的理解,李季安方才满意点头:“不错,婉枝你很有丹道天赋,比之为师当年强很多。”  

“师父谬赞了,徒儿如何能与师父比。”郭婉枝稚嫩的脸上终于露出自信的笑意。  

“那小子这些时日如何?”李季安再瞅了眼丹房方向。  

“回师父的话,师弟自从受到师父上次斥责后,便痛改前非,一心丹道,每日都会尽全力炼丹…”  

“莫要给他脸上贴金!”李季安直接打断其明显为徐孝纯开脱之言。  

因为他的神识早就发现徐孝纯那小子此刻还在丹房内呼呼大睡呢。  

那是徐孝纯每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