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位封天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苏寻此举,堪称惊天动地。  

因为,他是在创道啊!  

天地三界的无数大神通者,皆在一瞬间,浮现出无比的尊敬之心。  

如果说,孔子是带着天道,另辟蹊径,使得人道多出了一条道路,并且由此引发无数条分支的话。  

那么苏寻的举动,便是大胆的要将整个天道都归为人道的这些分支之中!  

不,也不能这么说。  

因为天道归于人了,人道,也会归于天。  

苏寻做的是融合。  

他在融合天人之道,让天中有人,人中,亦有天!  

但是此举从来没有人做到过,也从来没有人尝试过。  

仅仅凭借“太极”,他真的能成功吗?  

这件事情不得而知。  

甚至,不少人心中还暗自担心。  

但仔细想了想,却又俱都释然了。  

若苏道真只是一个普通人,做出如此冒三界之大不韪的事情,他们会担心苏寻的安危!  

毕竟,如今人道只不过刚刚崛起,其后的无数分支为何,尚不得而知。  

这么做,天庭会同意吗,众神会同意吗?佛、道两家,会同意吗?  

可偏偏,苏道真不是普通人。  

他是道祖亲传!  

而太极,更是道门之图腾,何况他既然敢这么做,道门的大神通者便不可能不知道,道祖更必定不可能不知道。  

既然道门并没有出来阻止苏道真,那便证明,道门站在苏道真这一方!  

有道门后援,即使佛门和天庭反对,也总会是要掂量掂量的。  

何况,道门能够得知,佛门和天庭的人便也未必不能,既然到现在也没有反应,便说明了,也许他们也都认同了苏道真的决定!  

或许,也只有他,能够有资本如此去做了。  

换成另一个人,且先不说会不会降下责罚,首先其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太一”大道的天赋!  

与此同时。  

就在苏寻做出了如此决定,使得那天人大道,皆融入了苏寻的阴阳鱼儿之后。  

天地三界,无数存在的心中,皆多出了一条鱼儿!  

这鱼儿或是红鱼,或是紫鱼。亦有可能亦红亦紫,随时等待转换。  

这便是苏寻赠予众生的鱼儿!  

苏寻的太一大道,让天道和人道,皆各自多出了一条“鱼儿”。  

虽然,天道和人道现在还不可能相合,因为合道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完成的。  

更不要说,人道现在的力量太弱小了。  

一朵火苗若是融入到了参天火海之中,对火海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只会被因此而灭。  

但是他的此举,却让未来,出现了如此的可能性!  

若未来,人道自灭,或是天道崩殂,亦或者是,人道和天道根本相互对立,或是无法融合的话。届时,苏道真的道果必将崩溃!  

道果若崩溃,苏寻虽说不会有什么实质的危险,甚至仍旧是三界中的大神通者。  

但,终其一生,也不可能成为类似玉帝、如来这般的超然存在了。  

他的“太一道果”若是不复存在,那么就算归入弥罗宫,顶多,便也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罗天仙罢了!  

那么到底苏寻是为何如此笃定呢?  

似他这般存在,明明可以有更稳妥的方法。但为何要如此笃定天道和人道终将合一?难道,就凭他是因人而生的?道祖的弟子,难道会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疑惑!  

无比的疑惑!!  

一时,三界大神通者,皆有一种想要邀请苏寻前去做客问道的冲动。  

但是想了想,他们又都按捺住了这个冲动。  

因为他们知道,早已经有更符合这个资格的存在,抢先一步了。  

果然。  

就在天空那以天道和人道组成的,前所未有巨大的“太极图”形成之后,青羊宫中无数圣贤,皆向主殿行礼,口称:“苏子慈恩!”  

而没过多久。  

那天空的太极图,还没有消散,无数流光仍旧在不断的攒动,天地之间有无数条游鱼,还在如若繁花一般散华着。  

仿佛无数丝雨,洋洋洒洒,坠坠落落,不断地在三界众生的心间、意识泛出涟漪。  

异象百出,而就在这时,天空却忽然出现一座金桥。  

随着金桥显现,仙门开启,一朵祥云从仙门之中漂浮出来,紧接着,有一个老者背着一角文书,踩踏祥云,按下云头,未及至近处便喊道:  

“苏天尊,我乃太白长庚星,奉玉皇大天尊的圣旨,特来请天尊归聚神庭。”  

来人,正是太白金星。  

太白金星乃是玉皇大帝的亲信。一般来说,人间即使有资格封神者,太白金星也很少会出面。唯有上次孔子大限将至时,才派下了太白金星。如今,他能前来,已足够表明了玉帝的诚意。  

不过苏寻更意外的是,太白金星对自己的称呼!  

天尊!  

要知道,这个称呼可不一般。  

天尊可名非名,并不算是真正的神名,而是尊称,但却是道教对所信奉天神中最高贵者的尊称!  

苏寻的师父老子,在道教中,便被称作“道德天尊”。三清有灵宝天尊,元始天尊,皆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而玉皇大帝,亦被称为“玉皇大天尊”。  

除此之外,道教和天庭还有诸多天尊,比如,太乙救苦天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玄母斗姆天尊、荡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