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诸葛薨,顾烨起势(4/4)
的一切。
刘禅对他而言也是个很好的皇帝。
最起码——
顾易无需向之前操控那般,担心水满则溢!
当然,此事注定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大汉的关键,仍是在兖州的灾情之上。
刘禅是真的十分担心诸葛亮。
他知道诸葛亮对于顾烨的看重,甚至是还找到了顾烨,想让顾烨前往兖州去劝一劝诸葛亮,将诸葛亮劝回来。
但顾易却拒绝了。
他了解诸葛亮。
当走出洛阳的那一刻起,除非彻底功成,诸葛亮就不可能再返回洛阳!
去见诸葛亮,除了让其分神之外毫无意义。
其实他的身体能够有所恢复,便已经出乎了顾易的预料了,在这种时候不如全心全意的支持诸葛亮。
他只是建议刘禅下诏给与兖州更大的支持。
对此,刘禅自然不会拒绝!
延康五年,九月;
陈留郡工事毕。
在朝廷所有的重心都在兖州的情况之下,工事的速度也提升了许多。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刘禅甚至还调动了一些将士来帮助诸葛亮!
终于,就在十一月。
工事终毕。
伴随着一声声的欢呼声不断响起,诸葛亮就如同是完成了某种使命一般,再一次的倒了下去。
这一场的大病远比上一次还要迅猛。
仅仅一日时间。
诸葛亮整个人便奄奄一息,甚至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唯一的不同的是——
他的脸上终是没有了以往那般的担忧之色。
反倒是十分的坦然。
于诸葛亮而言,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
剩下的只能交给后人。
最起码现在朝堂之中留下的是他了解的臣子,而未来也有他看重的人。
从顾琛手中接过重担这么多年。
他始终如履薄冰。
如今,也是要好好歇一歇了。
这一天来的比想象之中还要快。
就在次日的清晨,诸葛亮于任城含笑而终。
延康五年,十一月;
大汉丞相诸葛亮薨于任城。
临终之际效顾琛之举,劝导刘禅切莫关照家族子弟。
丧事从简。
切莫超过顾泽之礼;
若是可以,愿葬入巨鹿之地,以伴顾泽安眠。
当听闻到这个消息之时,甚至就连顾易都沉默了片刻,心中既意外又不意外。
意外的是诸葛亮竟然愿意葬入巨鹿。
不意外的是他的遗奏。
但仔细想想后,顾易也便释然了。
于诸葛亮而言或许此生最为自在最没有负担的时候,就是在巨鹿求学的那些年。.
“延康五年冬十一月,天下大祲始弭。
时丞相诸葛亮奉敕抚兖州饥馑,昼夜勤瘁,以疾薨于任。
亮少孤,承顾氏诗礼之训,弱冠蒙昭武帝殊遇。
及受顾琛托孤之重,夙夜匪懈,以卫汉鼎。
居相位数十载,明法度,肃朝纲,劝农桑,丰仓廪。
由是海内清晏,远人慕义,贡使络绎于途。
临终手疏曰:“臣家植桑八百,薄田十五顷,子孙足供饘粥。臣亡之日,内无余帛,外无盈财,庶几无负陛下。”
——《炎汉书.诸葛亮传》
刘禅对他而言也是个很好的皇帝。
最起码——
顾易无需向之前操控那般,担心水满则溢!
当然,此事注定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大汉的关键,仍是在兖州的灾情之上。
刘禅是真的十分担心诸葛亮。
他知道诸葛亮对于顾烨的看重,甚至是还找到了顾烨,想让顾烨前往兖州去劝一劝诸葛亮,将诸葛亮劝回来。
但顾易却拒绝了。
他了解诸葛亮。
当走出洛阳的那一刻起,除非彻底功成,诸葛亮就不可能再返回洛阳!
去见诸葛亮,除了让其分神之外毫无意义。
其实他的身体能够有所恢复,便已经出乎了顾易的预料了,在这种时候不如全心全意的支持诸葛亮。
他只是建议刘禅下诏给与兖州更大的支持。
对此,刘禅自然不会拒绝!
延康五年,九月;
陈留郡工事毕。
在朝廷所有的重心都在兖州的情况之下,工事的速度也提升了许多。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
刘禅甚至还调动了一些将士来帮助诸葛亮!
终于,就在十一月。
工事终毕。
伴随着一声声的欢呼声不断响起,诸葛亮就如同是完成了某种使命一般,再一次的倒了下去。
这一场的大病远比上一次还要迅猛。
仅仅一日时间。
诸葛亮整个人便奄奄一息,甚至就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唯一的不同的是——
他的脸上终是没有了以往那般的担忧之色。
反倒是十分的坦然。
于诸葛亮而言,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
剩下的只能交给后人。
最起码现在朝堂之中留下的是他了解的臣子,而未来也有他看重的人。
从顾琛手中接过重担这么多年。
他始终如履薄冰。
如今,也是要好好歇一歇了。
这一天来的比想象之中还要快。
就在次日的清晨,诸葛亮于任城含笑而终。
延康五年,十一月;
大汉丞相诸葛亮薨于任城。
临终之际效顾琛之举,劝导刘禅切莫关照家族子弟。
丧事从简。
切莫超过顾泽之礼;
若是可以,愿葬入巨鹿之地,以伴顾泽安眠。
当听闻到这个消息之时,甚至就连顾易都沉默了片刻,心中既意外又不意外。
意外的是诸葛亮竟然愿意葬入巨鹿。
不意外的是他的遗奏。
但仔细想想后,顾易也便释然了。
于诸葛亮而言或许此生最为自在最没有负担的时候,就是在巨鹿求学的那些年。.
“延康五年冬十一月,天下大祲始弭。
时丞相诸葛亮奉敕抚兖州饥馑,昼夜勤瘁,以疾薨于任。
亮少孤,承顾氏诗礼之训,弱冠蒙昭武帝殊遇。
及受顾琛托孤之重,夙夜匪懈,以卫汉鼎。
居相位数十载,明法度,肃朝纲,劝农桑,丰仓廪。
由是海内清晏,远人慕义,贡使络绎于途。
临终手疏曰:“臣家植桑八百,薄田十五顷,子孙足供饘粥。臣亡之日,内无余帛,外无盈财,庶几无负陛下。”
——《炎汉书.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