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顾康立学,死后封圣(2/3)
“这也是为父不曾举荐你们的原因。”
“这是你们不能面对之重。”
“自先帝离世,我便渐渐收敛锋芒,除重大事务外不再过多参与议政,相继举荐有才之人。”
“并非是天下人所想的那般将心血都埋在了著书立学之上。”
“而是要逐渐的放权,便是为了我顾氏的未来。”
“我一生辅佐先帝压制百官,百官对我敬畏有加,多年来已成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我若仍保持锋利。”
“待我死后,群臣定会将因我的怒火加之于顾氏。”
“这几年的放权,便是为了降低他们对我顾氏的芥蒂。”
“这样或不会针对我顾氏。”
“我顾氏两朝为尊,当今天子又重情义,我死之后,或会给尔等赐下官爵。”
“但尔等要切记,无论如何都不可操之过急,若真有险,当让则让。”
“我们顾氏志在万世传承,而非争一时之长短。”
“哪怕家族势力当真衰弱,凭借我顾氏两代人积累的声望,亦足以庇护家族百年平安。”
顾康的呼吸愈发急促,好像思维都有些不清了,就连说话都显得有些杂乱,但他的目光却仍是死死盯着眼前这些顾氏子弟:
“巨鹿乃是家族根基。”
“我顾氏两代人施恩于郡中百姓。”
“待我死后,此事亦不可停。”
“尔等家族子弟需切记,将来若当真会有大乱,这些百姓便是我顾氏的保障。”
看着眼前愈发虚弱的顾康,一声声的呜咽声于房间内响起。
顾康并未在乎这些。
他似乎是想抓住自己最后的时间,来跟这些家族子弟做最后的交代。
“尔等切记...此后...要让家族子弟多多钻研我所著之书。”
“我...虽无法看到后世如何。”
“但总...隐隐觉着此事或是我顾氏万世不倒的根基。”
“至于未来我顾氏可能会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也想了很多,并留下了具体办法。”
“然家族子弟,无需....过于在乎这些。”
“家族子弟可以我给出的方法为引,却绝不能完全照用。”
“天下始终都在变。”
“后世如何,无人能知。”
“我这终究也只是杞人忧天罢了。”
他的声音愈发的虚弱。
说完了这话,似乎是已经交代完了一切,整个人缓缓转过了头,视野愈发的模糊。
“无需伤悲。”
“我与振羽一般,心中已无遗憾。”
“我觉着...死亡不是一个人的终点,遗忘才是。”
“就像我不会忘记父亲、忘记先帝、忘记振羽...”
“只要我顾氏长存。”
“那天下人便不会忘记我等。”
“我死之后,可将我的尸身送回巨鹿。”
“昔年我曾以为....巨鹿终是限制我顾氏的牢笼,如今才知,那才是能让我等心安之地...”
“若...”
他的声音忽然停止。
那一直竭力睁着的眼睛,也在这一刻缓缓合上。
——建初三年,八月。
大司徒冠军侯顾康薨于洛阳。
.......
当这个消息被传出去之时。
洛阳巨震。
朝野上下一片沸腾。
甚至就连马太后以及刘炟都亲自赶来了冠军侯府,脸上都挂着满满的哀伤之色。
对于顾康这个臣子。
其实无论是马太后也好,亦或是刘炟也罢。
都十分的清楚。
他就是刘庄留给刘炟镇压满朝群臣的根基。
刘炟以少年之身继位,能迅速掌控实权,免不了顾康的帮助。
他哪怕不开口。
但对于群臣而言都是一种震慑。
虽然在刘庄逝世之后,顾康再也没有向往常那般无微不至的处理朝政。
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表态?
数次开口,皆是因大事。
他做到了昔年答应刘庄的一切。
真的就帮他守住了这个盛世。
但就是这种臣子。
今日竟然就这么死了!
他们又岂能不悲?
甚至就连朝堂群臣此时的心情都有些复杂。
其实对于他们而言,顾康这种独得“圣眷”的臣子,是很遭受嫉恨的。
但顾康的功劳摆在这里。
他们可都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
天下所有人,谁人能说出自己未曾受到顾康的恩惠?
他推行的肥田与治水之策,惠及的是整个天下!
如今的大汉在道德水平上还是很高的。
再加上顾康离世前几年的放权。
这些人如今对顾康也是生不出半点恨意,纷纷前来祭拜顾康!
刘炟更是决定罢朝三日以寄哀思,并遵循顾康遗愿,派遣中军将士送顾康尸身回河北,并让群臣为其商议谥号。
然,最为震动的却不是朝堂。
而是民间!
顾康于民间的声望太过于惊人了!
随着多年的丰收,顾康早已在民间成了百姓们供奉的对象,皆称之为“仙”!
如今,这个仙人去世了!
当这个消息在洛阳城内传开之时。
万民悲痛。
这个场面就如同当初刘庄逝世时一般。
甚至比那一次的场面还要大!
因为百姓去不了皇宫,只能朝着皇宫哭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