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拔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长刀在鞘手握刀柄的男子站在高台上。  

面色沉静。  

而他的对手已经躺在了地上,生死不明。  

结果非常明确了。  

台下一片寂静,每个人的表情都凝固在脸上,后背发凉。  

因为发生的太快了,很多人没有看清那一瞬。  

但大家都是修行者,还是到现在还没有被淘汰的修行者,自然没有泛泛之辈,即便没有看到过程只看到结果,也能猜到一些。  

之所以没人说话,实在是眼前这一幕太惊人了。  

李文曜不是没有拔刀,而是已经收刀入鞘了。  

众人不是不能理解这样的场景,而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场景。  

这样的招式居然还存在。  

周围终于出现了窃窃私语,台下考生难掩惊愕。  

原来这样的招式是已经快要绝迹了吗?  

朱鸾看着高台上的男子默默地想。  

一击必杀。  

拔刀术。  

上辈子在东瀛的倭刀中又被称为居合斩,但这种方式朱鸾上上辈子就见到过,她并不觉得稀奇。  

怎么说都是大周这里比较早。  

最早出现在前朝的武经中,被称为腰击斩的招式。  

击势者,即腰击也。法能横冲中杀,身步手剑疾若迅雷。此一击者,剑中之首击也。右脚右手斩蛇势,向前进步逆鳞。  

这本是用于偷袭的刀法,开始被用于实战还是在大周朝。  

而真正被世人所知是因为…  

“居然是公主的招式…”台下考生一脸愕然,议论纷纷。  

呃…这个…是前朝就有的…  

朱鸾低下头,瞥了眼身边一脸严肃的年华藏和段立峥,觉得有些尴尬。  

当然别人不知道她为什么尴尬。  

好吧,刚刚她看李文曜的架势的确有些眼熟。  

“没想到他真的用这一招来实战。”  

段立峥看了一眼身边的年华藏,“你当年能克制这一招还真是了不起。”  

洪山没他那么客气,直接拍着年华藏的肩膀道,“真亏你当年能打败他呢。”  

年华藏的脸更黑了,瞥了一眼两位损友没好气道,“当年的他的速度还没这么快。”  

是的,没这么快。  

刚刚李文曜刀快的连残影都看不到,简直就像是断片了一般。  

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不仅依旧执着于此招,还更加精进了。  

年华藏看着高台上云淡风轻的男子心头一紧。魏远的水平不差,平日在太平山房和他对战都要一番苦战,却如此轻易地败于李文曜手下。  

如果今日在台上的是他,他还能接住这招吗?  

“是公主当年的成名招数啊…”洪山感叹道,“这样吃力不讨好的招式,恐怕就只有文曜能坚持下去了。”  

是啊。  

段立峥脸上也露出钦佩的神情。  

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说的就是公主的拔刀术。  

在公主之前,修行界从未正视过这种用于偷袭的小道。  

是公主在十五岁的时候,用这样的拔刀术击杀三名登极中期开始,这种招式才震动了整个修行界。  

无人想到这种以拔刀出鞘为起始状态而展开攻击的剑术刀法居然能有那么强的威力。  

之后有无数修行者想要模仿,但后来发现这种拔刀术如果不够快简直就是鸡肋。  

不能主动发动攻击,一旦被察觉到意图更是和靶子没区别。  

就像是在两年前,年华藏和李文曜那一战,李文曜的实际境界高于年华藏,但因为他当时执着于这种华而不实的刀法,最终被打败,与案首之位擦肩而过。  

这种刀法据说要重复拔刀上万次才能有所突破。  

对于忙着突破境界准备武试的少年人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所以这种刀法在公主死后也被称为钝刀。  

拔刀到刀都钝了才能练成。钝同笨,讽刺只有笨人才去学这样的刀法。  

太平山房的次席被从后面抬下台,虽然剑断了,但看上去性命无忧。  

当然除了性命以外的东西有没有出事就不知道了。  

而现在,那个笨人正握着刀柄一步步走下高台。  

男子的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  

而高台下的学子们却不自觉退后一步。  

因为李文曜性情温和,也不争强好胜,当年在段立峥离开紫阳书院后被选为下一任首席时,曾有许多学子不服。  

而在县试败给年华藏后,更被嘲笑堂堂紫阳书院首席败给太平山房首席,实在是给紫阳书院丢脸。  

他就这样一路背负着骂名和质疑,一意孤行磨练所有人都不看好的笨拙招式。  

直到今天。  

“了不起。”段立峥在一片静寂中说道。  

随后其他学子像是被他带动,鼓起掌来。  

李文曜走到段立峥面前微微额首,“学长过奖了。”  

说完李文曜侧目,被段立峥身边女子的视线所吸引。  

刚刚一刀制敌云淡风轻连汗都没有流一滴的公子在看到面前的女子的眼神时,后背一凉,险些流汗。  

朱鸾笑眯眯地看着他。  

那种一脸欣慰的神情又是怎么回事…  

男子打了个寒战,一直握着刀柄的手不禁放了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下一场的钟声响起了。  

还在和众人说笑的洪山突然正色。  

“怎么?到你了?”年华藏惊道。  

洪山点头。  

他是二十三号。  

年华藏看了一眼在段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