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强硬(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疯了,一定是疯了。  

宋明轩看着晨光照耀下朱红的丹书和乌黑的铁券,震惊的浑身发麻,瞠目结舌的看着眼前将铁券拿在手里的少年。  

他也是第一次见到丹书铁券。  

但在场的人无人会怀疑铁券的真假。  

因为这是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券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少年手中的铁券没有举起来的时候没有觉得,当完整地仔细观察,果然能发现,原本看上去像是铁桶一般的物事,其实只有半边,形状宛如瓦,高尺余,阔三尺许。  

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吾乃开国功臣朱宏之后!”少年之前的宣言在宋明轩耳边回荡。  

原来这句话是这样一个意思啊。  

英国公府常年的低调,让大部分的徽州人都忘记了。  

这个家族即便嫡系血脉凋零,但的的确确是功臣之后。  

而且还是开国功臣。  

这样的功臣在大周可不是非常多的。  

对于看重人才传承的大周来说,家族的荫蔽不是最重要的,世家的地位取决于是否一直能有人才出现,代代相传。  

所以像英国公府这样的,即便祖上再荣光,十年内都没有俊才出现,就会被排除在上流家族之外。  

同时,人才辈出的家族即便祖上不够荣光,也会受到重视,成为新贵。  

典型代表就是身后的徽州段氏。  

这种从太祖皇帝伊始,天后时期确立的风气也正是大周朝强大的源泉。  

所以英国公府毫无疑问是败落了。  

一直以来他们家都是徽州世家间的笑话,是个能够被搓圆搓扁的存在。  

本该是如此。  

丹书铁券什么的因为从无人见过,也就被当做一个传闻。毕竟连英国公府也从未把丹书铁券拿出来过,即便沦落到这个地步,即便之前遇到无数可以使用的时候。  

英国公府还是毫无动静,几乎是忍气吞声的渡过了难关。  

却没想到有朝一日这个堪称最为软弱的世家手里竟然真有太祖皇帝钦赐的丹书铁券,且还是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这般肆无忌惮威力无比的丹书铁券。  

这是真正意义上留给子孙的免死符。  

宋明轩神情复杂地看着少年手上丹书铁券上的落款。  

那是大周的缔造者,太祖皇帝的亲笔落款。  

即便是当今陛下都不能违抗太祖皇帝的意志,所以拿着这块铁券,可以说,朱家的子孙拥有三次随便作死的机会。  

耳边传来士兵军械落地的声音,宋明轩环顾四周,发现年纪大些的兵士都已经放下了武器,更有不少士兵已经跪下,神情惊骇又恍然。  

“给我站起来,这又不是圣旨!”宋明轩深吸了一口气,大声吼道。  

有稀稀拉拉的官兵站立起来,但大部分的兵士还是跪在地上犹疑地四处张望。  

宋明轩无声地叹了口气,这也不能怪这些兵士胆小,军人对上面的命令最为敏感,丹书铁券虽然不是圣旨,但某种意义上比圣旨更为罕见,代表着君主的绝对信任和托付。  

如果这个少年拿着铁券把他们全部打杀了,也不过是用掉这券上的一次免死机会而已。  

说白了,拿出了这块铁券,在徽州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简直是一瞬间拥有了生杀大权。  

朱戎高举的手放了下来,脸上依旧是那样一副宠辱不惊的样子。  

宋明轩看着眼前的少年,神情又复杂。  

原来这就是朱家最后的底牌。  

朱家迄今为止不管受到什么样的奚落和打压也从不还手,在其他世家的侮辱和轻视中依旧不卑不亢,即便嫡系血脉死绝也没有过继旁支,也从不为了保存家族的力量求助于其他世家。  

都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底牌。  

怪不得这次人马和之前夜里来的那一批完全不同。  

怪不得只有二十余众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冲击官兵。  

原来是有这张免死符在。  

所以在徽州,朱家可以冷眼看着其他世家扑腾,只要得罪的不是太狠,朱家都一笑置之。  

老爷少爷在外面被人奚落,小姐被其他家族退婚,这些小事都可以置之不理。  

因为铁券上的免罪次数是有限的。用的多了,也就没有什么效力,闹得大了,只会惹当今陛下不满。  

这样免罪金牌如果利用好了,能办更大的事情。  

哪怕灭掉一个家族,换掉一个巡抚。  

在这个节骨眼拿出这块铁券,意思只有一个。  

要想给我治罪随便,如果你不遂我的意,索性将这件事闹得更大一些,反正不管干多大逆不道的事都会被免除刑罚。  

宋明轩看着眼前少年强硬到甚至可以说是威胁的眼神,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他看了眼身边段兴德,段兴德也死死盯着那个少年,神情惊骇又恍然。  

作为徽州的上层世家,段家和英国公府也多有摩擦,英国公府连原本太祖赏赐的良田都被段府夺取接近三分之一的地界,但英国公府却从未亮出这块底牌。  

没想到转眼间朱家就在段府门口上宣告了这个底牌。仅仅是为了见一个之前和他们并无交集的傀儡公主。  

这真是令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难道是晋阳公主身上藏有什么秘密,一个两个都对她趋之若鹜,宋明轩托着下巴,若有所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