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夷陵之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对于安全问题,欧阳野并无任何担心。  

根据他对贾智化、薛凤这个小团体实力的了解,对方连个三昧境武者都没有,最强的很可能就是参将薛凤本人。  

因此,便是去除欧阳野本身实力不算,只凭燕北寻,就足以保证安全。  

燕北寻作为欧阳野的心腹手下,不仅经常出任务得到不少精元丹、五宝花蜜酒这类的上次,便是去年分虺蛇心胆的汤羹时也分了不少。  

所以,他的功力可以说一直处在突飞猛进的状态。  

就欧阳野所了解,现在燕北寻所修练气功法早就练到了大周天,且又打通了另外三条经脉,只差一条督脉就可以贯通奇经八脉。  

其肉身状态也随时可以调理到最佳。  

只是武技方面境界有差。  

因为他所学《夺命十三剑》是残缺的,所以目前根本无法练到出神入化之境。  

去年再参与决定排帮归附之事的比武中,他虽然败给了冯河通,却也悟出了《夺命十三剑》的第十二剑。  

所以,燕北寻很想再寻找机缘悟出第十三剑,然后将《夺命十三剑》练至出神入化之境,以此晋升三昧境。  

而今乾帮也算是有四位三昧境以上的武者,因此燕北寻很清楚,通过一门精妙武技晋升三昧境,与通过一门普通武技晋升三昧境,实力是完全不同的。  

就比如说他,现在虽然境界上还是真气境,可是寻常的三昧境也不是他的对手,他甚至可以与三昧境高手一战。  

若他能通过《夺命十三剑》晋升三昧境,便将拥有与半步先天一战的实力!  

不过燕北寻跟欧阳野讨教武功时也表示了,他不会死钻牛角尖。  

他给了自己一年的期限。  

若是一年之内,他无法将《夺命十三剑》补全,便会通过别的武技去晋升三昧境。  

欧阳野知道,燕北寻若是如此做,便等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放弃了家传的《夺命十三剑》。  

因此,为了支持燕北寻补全该剑法,他特准燕北寻提前用功劳支借乾帮武阁的所有剑法相关武功秘籍。  

《夺命十三剑》的招式彼此之间本就是有一定关联的,如若不然,先前燕北寻也无法通过前十一剑,悟出第十二剑。  

所以,欧阳野相信,只要给燕北寻足够的资源,以及一些时间,燕北寻是可以补全《夺命十三剑》的。  

而他这么支持燕北寻,不仅仅是因为燕北寻是他的心腹手下,更因为他想见一见那第十三剑的风采。  

进入望江楼,与贾智化相见、饮宴不过半个时辰,欧阳野便走了出来。  

夷陵知府贾智化是直接将他和燕北寻送到了与望江楼门口,并且在他走出大门之际,仍旧满脸笑容的目送,就差点头哈腰了。  

贾智化没有注意到的是,他旁边被其拉来陪酒的夷陵府同伴赵当在此时瞥了他一眼,目光中满是鄙夷之色,更蕴藏着一丝冷光。  

贾智化、薛凤是迫于形势以及被颜淳等人的许诺所吸引,表面上投附庆王,成为了名义上的庆王党徒。  

可赵当却是真正的庆王党徒,更是按察使颜淳的心腹。  

当然,这件事贾智化、薛凤都不知道。  

而赵当却很清楚,他就是颜淳安插在这两人身边的钉子、眼睛。  

今日贾智化堂堂一位知府,更是庆王党徒,在饮宴上百般言语吹捧、讨好那乾帮帮主欧阳野不说,更是表示支持乾帮一统夷陵府的所有江湖势力,只换对方一个不打夷陵府城的承诺。  

如此行为,不仅丢了他们官府的脸面,丢了庆王一系的脸面,更是损害了庆王这边的利益。  

若将来庆王击败端王,登得大位,要平靖天下,如乾帮这般野心勃勃的江湖势力必然会成为打击目标。  

现在贾智化如此胆小无能的放任对方统一夷陵府江湖发展壮大,岂不是在为庆王培养平靖天下的阻碍?  

“必须将今日之事告知给颜大人!夷陵府也不该掌握在贾智化、薛凤这种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小人手中!应该掌握在我手里才对!”  

跟随贾智化离开望江楼时,赵当如此暗想。  

另一边,欧阳野、燕北寻到江面舟船上汇合了姜白后,将与贾智化宴饮谈论的主要事情叙说一遍,姜白便露出了笑容。  

“这位贾知府姿态如此之低,看来确实只是表面党附庆王,实际上却只是顾忌着自己的利益。”姜白分析着道,“既然与他说好了,接下来帮主便可以放手大胆的统一夷陵府江湖势力了。”  

欧阳野听了微微点头。  

在他的想法里,接下来乾帮不仅要着手统一夷陵府江湖,更是要让水行旗迅速统一夷陵府长江流域的水上势力。  

同时,他还准备让杨二青带着万褚去拿下施州府。  

施州府在荆省西南,多崇山峻岭险川,有很多蛮族居住在其中。  

这些蛮族大多筑寨而据,勇武好斗,说是民,但完全不受当地官府控制,实际与匪无异。  

而施州府的山匪却多为流落过去的汉人,同样是筑寨而居,却是要比很多蛮族都凶残狠厉。  

至于门派帮会势力,在施州府倒是很小。  

也是因此,欧阳野才将拿下施州府的任务交给土行旗。  

掉万褚给杨二青,却是因为万褚就是来自施州府的蛮族,可以帮杨二青更好的沟通那些蛮族,而若是能争取部分蛮族势力,相信土行旗拿下施州府的任务便能轻松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