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心血来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从城西到神农阁的路途说远不远,说近,确实不近。  

马车沿着宽敞的京师大道缓缓前行,眼下虽然已经黄昏,好在这个世界没有像前世那般糟糕的堵车情况发生。  

马车虽然走得慢,但并没有出现停停走走的情况,  

在半个多时辰之后,马车在城东一处繁华的坊市停了下来。  

这座坊市便是百草坊,里头便是神农阁所在,说起来,这坊市一大半都是神农阁的产业。  

当初神农阁莫泰斗治愈炎朝太祖炎士骁之后,太祖皇帝御笔亲封,将这座坊市命名为百草坊,归于神农阁门下。  

昔年太祖炎士骁攻打六国平天下,等他登基为帝之后却表现的极不寻常,  

终日心神恍惚,时不时会出现咯血的情况,这个自然是因为多年来战场征伐,身体受过不同程度伤害所导致的。  

宫里地御医断言他活不过五年。  

对于一个年富力强,妄想千秋万载的新皇帝来说,这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事实。  

炎士骁想长生,只不过,这是个奢望,连他最信任的人都劝谏他不可以妄求长生之道,更何况是别人。  

在满朝文武一致反对下,炎士骁只能退而求其次,他只想正常的活着,然后平静的老去。  

活着,是每个人最卑微的愿望,何况是一朝君主,  

天下间有名的医师知晓这个信息之后,聚集京师,纷纷献计献策,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治愈炎士骁身上的暗疾。  

最终,完成这件事的人是七星道人的徒弟,也就是药王宗神农一派的宗主,莫泰斗。  

药王宗的记载中,莫泰斗所炼制的补天丹还需合并灵针派七星续命针法才能发挥出相应的效用。  

但是,炎士骁暗疾治好之后,莫泰斗却将功劳一人独吞,  

所以,几百年来神农阁与灵针派才有了一些不足为外人所道的嫌隙。  

神农阁在两百多年后愈加兴盛,门下弟子数千,产业不计其数。  

而灵针一派,除了那位天下闻名的神医薛一针之外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  

声名远远不如神农阁,除了同行还知晓其名声,俗世中大多人都只知神农阁而不知灵针派。  

神医薛一针的本名叫薛一川,苏洛是他见过最有天赋的学子,八岁就能清楚背下灵针派所有针法口诀,  

十岁之后,灵针派所有祖传书籍他可以倒背如流,七星续命针法可以做到五针连发,治愈一般疑难杂症都不在话下。  

这种资质,就算薛一川也自愧不如。  

十二岁之后,薛一川便带着苏洛在荒原上寻找各式草药,教他如何辨别药性,过了一年,连薛一川也觉得没什么能教他的,  

只有放任他自己历练。  

正是因为他的资质实在太过惊人,薛一川才决心放下门户之见,希望他进入神农阁,学习莫九卿的医术,成为举世无双的神医。  

只不过,连他自己都想不到,苏洛会选择进金鼎宗。  

伴着玫瑰红的暮色,苏洛穿过写着《百草坊》地玉石牌楼,来到神农阁门前。  

看着那些简洁无比的建筑,造型普通的亭台楼阁,闻着空气中淡淡的药香味,苏洛的心里没来由的感到一阵亲切。  

出于对神农阁的敬重,苏洛在门口向驻守在门房中的管事拱手,道:“劳驾,灵针派苏洛奉命前来拜访,您给通传一声。”  

站在神农阁前,他还是最初那个灵针派的学徒,而不是金鼎宗那位修士。  

门房里的管事显然知道苏洛这个名字代表着什么,赶紧从里头迎出来,道:“苏公子且稍候,小人这便去通传一声!”  

等了不到片刻,管事去而复返,恭敬的将苏洛迎了进去。  

不可否认,神农阁里头的风景真的很好,绿树成荫,溪水九曲,花枝乱颤,暗香盈盈。  

生为医者对于环境的重视如同身体一般,长时间处于这种山水曼妙之地,心情自然会更加愉悦,某些方面看起来也有利于病情康复。  

怀着忐忑的心情,管事带着苏洛走过迂回的长廊,来到神农阁的后堂,  

这是神农阁弟子才能进入的地方,寻常医患只能在前头看诊,  

后堂的大厅很安静,厅内厅外出了丫鬟们进进出出的脚步声跟晚风拂起衣物的摩擦声音,再没有更多的声音。  

苏洛规规矩矩坐在厅内,看着面前颇有岁月沉淀的各式家具,瓷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问些什么。  

从他被管事迎进来到现在,大厅内除了丫鬟来来回回的布置晚饭菜肴,  

没有人跟他说话,也没有人问他问题,他就像是被人刻意遗忘了!  

还好,这种尴尬的气氛没有维持太长,过了一会儿,偏厅中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几名神农阁装扮的青年领着一名眉色苍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走了进来。  

在他们的身后,又有一名高大的中年汉子走了出来,那汉子的年纪看起来不大,只是,鬓角的头发略微秃进去一些,露出一道略显夸张的发际线。  

他的眉毛浓黑而整齐,一双眼睛闪闪有神采,双手习惯性的负于身后,神情看起来严肃异常。  

通过莫星河之前的描述,苏洛可以肯定,这名中年人就是如今神农阁阁主,莫大先生,莫九卿。  

莫九卿走进大厅,细细打量了一番苏洛,然后,坐到上首位置上,挥了挥手。  

除了那名面带病色的男子,其余弟子纷纷躬身告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