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爆杀(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剑柄如同一个圆柱,有螺旋绞缠的纹理,又显得有些扁平,仍依周天躔度而演变。  

长剑护手处,是一个较大的转盘,有三百六十五星轨痕迹,天道常数。  

延伸出来的剑刃,看起来像是很多条细长的星轨,交错拉伸而成,辉煌夺目,因此即使是剑尖,也不会太过尖锐,同样有一种奇妙的弧度,其形如舌。  

整把神剑,绝非一种凝固的器物,内部的所有纹理图形,都还在运转,时时刻刻依照星辰三界的变化而运动。  

此剑即是昊天帝权之侧影,此剑即是三界真形之流变,周天星斗斡旋之归处…  

星居三界帝行之剑!  

当这一剑挥出,黑暗在裂变,时空在晃动。  

成千上万的星斗光影,在玉皇大帝越来越高大的身影周围,豁然绽放。  

所有的星斗光影,犹如一张浩瀚图画,这张图又因剑而动,以整个星空平铺,朝苏寒山横斩而至。  

苏寒山叱咤一声,身体在无尽黑暗中,极速远逝。  

速度之快,好像当初他在七仙女世界,一拳把神霄真王等人,从天界轰进世界胎膜一样。  

无边的黑暗,拦不住运转群星的一剑,星空只会越来越近。  

苏寒山在疾驰的黑暗中,把右手抬起,五指自在似曲,掌心向上,左手如护灯,策应在旁。  

他用目力在掌心燃起一点心灯,心灯即变日芒,如龙眼般大小的纯金光团,七窍之间,仿佛都有仙气吹入其中。  

内有松鹤翱翔,有大慈无相,有四象星天。  

星辰诞生之刻,就有了纯阳一气,星辰诞生之刻,就有了星云波动。  

星辰诞生之刻,未来无尽玄元黑暗的宇宙中,就有了一个又一个光明的枢纽,普照六合,御光分暗,标定远近,是为六御镇元。  

苏寒山一翻掌,就把那个小小的纯金球体向外推出。  

以此一掌,硬拼浩瀚苍茫的周天星斗光影。  

这一掌朴实无比,几乎没有任何机心在其中,只有道和境的合并。  

道是六御,境是无量。  

道境掌法,六御无量!两大镇世强招的碰撞,剑道和掌力,还没有任何一方被击碎,周围看似无垠的黑暗和镜片迷宫,已先碎了。  

广袤的黑暗,像是墙面上的灰尘一样,斑驳间露出无数的裂隙,坠落轰鸣。  

苏寒山和玉皇大帝,重现在宝莲灯世界的天光之下。  

天穹之顶,仿佛绽放出了一条星河,星河一端银光灿烂,另一端却闪耀着一团无论怎样都无法忽视的金色辉光。  

星汉灿烂,两极延伸,两端的极点,正是两大强者的身影。  

四海龙王合击的这个状态,明显要比在外面的时候更强,是真正能够跟九阶强者,也斗上好几个回合的。  

毕竟严格来说,他们现在处于灵宝诸天阵法之中,得群星恶煞加持,又有彻底敞开给他们的金色香水海作为支援。  

杨戬绝不弱于四海龙王,得先天青莲加持,在此界之内,运用任何法力,还要比四海龙王更加得心应手。  

他们两个只对峙了一刹那,就看到苏寒山和玉皇大帝拼到了这种程度,心头俱是一惊。  

四海龙王把大洪灾的力量,更加向体内凝缩,四海龙族全聚一体。  

杨戬也不由得运起先天青莲,挪移万灵,护持众生。  

这个世界最有底蕴的两种力量,原本弥补天地,现在都从虚空之间褪去,只加持在生灵之间。  

于是这个世界的虚空,就只剩下了最普通的时空结构,那本来也足够奥妙,足够坚固。  

可惜,在如今的苏寒山和玉皇大帝面前,这种普通的时空结构,反而成了很脆弱的东西。  

他们两个强招对拼,好像是立身在泡沫飞沙之上,周围的时空根本承受不住。  

不管这一招拼出来,会是谁胜谁败,在那之前,两人就都会撞破时空,倒撞到世界之外。  

而下一次,已经有所准备,且在杨戬体内留下了昊天金敕的玉皇大帝,肯定会回来得更快。  

“你终究不是真身,这一招根本拼不过我,就想耍这些小手段吗!”  

灿烂银河的一端,苏寒山暴喝一声,背后九层光圈浮现,身形侧转,右掌还在前推,左手向身后猛烈一抓。  

“阴蚀王!!!”  

偌大天地,嗡然一震,一种极流畅的奇怪感觉,流遍天地万象之中。  

曾经宝莲灯世界与灵蕴世界接壤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现象,如同两条大河并流,现在像是又有一条大河相接。  

玉皇大帝的身影,先一步撞在了宝莲灯世界的胎膜上,却没有如预想中一般,轻易击穿出去。  

与此同时,七仙女的世界胎膜上神霄真王等人的庞大面孔,都发出惊骇嘶吼,下一刻,世界层面的冲撞波动,从远处世界胎膜扩散过来,正好在他们这个位置分摊承接,让他们全部五官移位,灵光连连震爆,模糊不清。  

封印中的阴蚀王,露出早有所料的苦工表情,被震散成了一团无名的黑暗,似一层七彩斑斓的黑光,囊括三界,迎接了这一冲击。  

彩色的黑暗,衔接在新世界之间。  

先天青莲,太初灵蕴,创世七情,三个世界都有着天地人三界结构。  

三三相合,九界并立,三种独特的创世底蕴巧妙嵌合,哪怕只是暂时合并,也显露出远超往日的承载能力。  

苏寒山的身影,一举掠过灵蕴世界,倒撞在彩色黑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