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李渊寿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渊的大寿开始了。  

许宣守在内场,距离李世民和一众大臣很近。  

他的位置非常重要,除他之外,另有一个年长的道士和一位中年和尚。  

许宣没见过老道,也不知中年和尚是谁。  

但能出现在这种场合,保护寿宴的安全事宜,应该是李世民信得过的人。  

洞察反馈,老道的道行有400万+,和尚的道行比较浅,但是人家炼的是身体。  

想看穿一个炼体之人的深浅,要比查看修道之人难得多。  

许宣腰间别着横刀,今时不同往日。  

放到道盟没有解除约定,修士不准入凡的时候,江湖中人练了内功,也不是御林军的对手。  

就算那些江湖中人能穿过御林军的防守,也不可能击败大内高手。  

修士入凡之后,情况发生极大的变化。  

高明的修士的确可以击杀很多弱者,进而完成行刺。  

寿诞正式开始,许宣终于见到大唐的太上皇。  

李渊,毕竟是个传奇人物。  

他的光辉没有完全被李世民掩盖,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离不开他的努力。  

天下太平,李世民篡位,开创贞观之治。  

不是李渊菜,是李世民太强。  

李渊相当于王者水平,李世民呢,差不多属于国服前几名的样子。  

不管李渊内心里怎么评判李世民,在这场寿诞上,他必须要做出开心的样子。  

而李世民则扮演一个孝子的形象,哪怕他杀掉了自己的兄长。  

最是无情帝王家,可不是说说而已。  

权力扭曲了人性,李世民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活,更是为权力,也为天下而活。  

许宣冷眼旁观一切,经历过后世信息大爆炸的他,眼界比一般人高出不少。  

皇帝很难是好人,尤其是开国的。  

“吐蕃特使前来贺寿!”太监尖细的公鸭嗓响起。  

“让他们进来。”李渊拂袖说道。  

太监没有张口,整个宴会的会场为之一静。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人敢出头。  

“让他们进来吧。”这次说话的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民。  

老太监提高声音:“宣吐蕃特使…”  

谁说了算,就在言谈之间。  

会场恢复热闹,好像刚才的插曲不存在。  

许宣难免感慨。  

吐蕃的特使进来了,一个中年人,一个年老的僧人。  

藏传佛教和大唐本土的佛教是不同的,藏传佛教的政治影响力很大,哪怕是松赞干布都要忌惮几分。  

大唐的佛教政治影响力要弱很多。  

两国僧人不可同日而语。  

宴会继续进行,多国使臣陆续前来见礼。  

许宣盯着吐蕃僧人看了一会,隐隐能察觉到吐蕃僧人的道行大概在360万+。  

可是僧人给他的感觉不对劲,肯定不止360万+的道行。  

“难道这人既修道,又炼体?”  

嗯…还是很有可能的。  

许宣打起精神,环顾场上,唯一让他看不出深浅的都是和尚。  

一位是保护李世民的,另一位是保护吐蕃使臣的。  

宴会上的人们觥筹交错,推杯换盏,玩到后面,投壶、博彩、下棋…  

许宣始终有意无意的盯着吐蕃僧人。  

谁知那吐蕃僧人突然歪头,灯光照到他的光头上,反射到许宣脸上。  

我天,大灯泡!  

怕是要跟汽车大灯比亮度了!  

许宣见过光头,他最近准备开始连载一拳超人,对光头的认真一拳充满敬意。  

可是,琦玉的头都没这位吐蕃和尚亮。  

太亮了。  

应该是吐蕃和尚故意的,许宣心中猜测。  

他很好奇,难道有办法能让头皮反光变强吗?  

如果有,怎么练成的?  

许宣一直觉得光头琦玉身上有两件事是无解的。  

一,一拳超人琦玉的实力,那么强,是怎么来的?  

二,琦玉最牛逼的一拳到底有多猛?  

“如今修士入凡,想必唐王手下也有不少高人。”吐蕃的中年使臣开口了。  

李世民道:“没错。”  

使臣笑道:“我手下有一高僧,想见识见识唐人修士的实力,不知可否…”  

他没说完话,但意思很明了。  

许宣打量打量吐蕃使臣,鼻子耷拉着,尖嘴猴腮的,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  

使臣的一番话,让许宣忍不住在心里说句:“相由心生啊!”  

李渊的寿宴,来了许多大臣,众多外国使臣。  

吐蕃使臣是要挑事。  

李世民不可能退,他扫了一眼吐蕃僧人,又看了眼自己这边的人,与附近的和尚和老道交换眼神之后,他徐徐说道:  

“自然是没问题,怎么比?”  

吐蕃僧人起身,“三局两胜,比试内容,由比试双方来定,如何?”  

李世民附近的中年和尚上前一步,伸出手,淡然道:“你说,怎么比。”  

吐蕃僧人笑道:“不如比一比力气。”  

大和尚当即应道:“好,第一局,比力气。”  

两个端坐在案子两边,大和尚叫了声开始,然后与吐蕃僧人同时发力。  

“轰!”  

木制的案子断裂开来,两人跪坐的青石板也出现裂痕,裂痕持续扩大。  

两人猛地发力,青石板被震起,飞得到处都是。  

许宣随手一挥,一股罡气护在周身,挡住了飞溅的碎石头。  

他注意到了,吐蕃和尚同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