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中日对决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北京时间2012年9月17日19点30分,亚洲十强赛,中国对阵日本的比赛在主裁判的一声哨响下开始了,中国队首先开球。  

这场比赛,中国队果然排出了和以往不同的阵容。  

由于杨帆左右两个边路都能打,杨帆这场比赛出现在了右边路的位置。锋线上周成龙进入首发,出任单前锋,左边路于汉朝顶替了于塰的位置。这三个前场球员都是速度快突破能力强,安排他们三个人首发,看来中国队是想在反击上做一些文章。  

中场组合,蒿俊闵出任中场组织核心,郑志和赵续日组成双后腰,这样的组合,是中国队在攻防上最均衡的配置,而且,控制力上,也是最强的。  

四个后卫分别是张林鹏,陈宇,冯晓停,荣昊,门将依然是甄诚。  

中国队在中圈开球后,足球马上被传往后场,几个球员之间不停球的一脚出球,赢得现场球迷的一阵掌声。  

现在的中国队的球员,能力比杨峰前世提升了太多,可以说现在的中国球员,能力已经不弱于日本队在本土效力的球员了,双方的差距主要是在还在海外球员上。  

现在的国脚们至少很难在出现以前那种停球能停几米远的情况。高指导上任一来,一直坚持走地面的战术打法,经过近两年多的磨合也颇具成效。  

就像现在,中国队的地面传切配合已经打的相当熟练。  

日本队的几个中场球员连续的上抢都无功而返。  

正在在后场传倒的中国队,当足球来到了蒿俊闵的脚下,他突然一脚长传,将足球快速的传到了前场右路的杨帆脚下。  

由于中国队连续的在后场传球,日本队的防守被吸引出来,结球后的杨帆前方十几米的范围内,竟然没有防守球员。  

得球后的杨帆怎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用脚将球大力往前一踢,自己快速的向前冲去。  

由于日本对的左边后卫长友佑都刚才压上的太靠前,日本队的后卫不得不快速的过来阻扰杨帆的推进,好延误一下时间,等待队友们回访。  

杨帆知道,现在反击的机会得之不易,耽误不得,看到对方后卫上前拦截,又是用力将球往前一送,自己则是从场外,绕过日本队的后卫,上演了一次精彩的人球分过。  

杨帆的这次场外超车,也引起了现场球迷兴奋的呐喊。杨帆在足球将要出底线的时候正好追到足球,用脚一拉,足球安稳的停到自己身上。  

抬头看了一下自己队友的位置,直接起脚传中。禁区内的周成龙早就已经落位,当杨帆传中以后,和对方的后卫纠缠这,向着足球的落点移动。  

周成龙现在身高188,在和日本队的后卫对抗中,占据了一些优势,他判断出足球的落点后,奋力起跳,在对方后卫的干扰下,将球顶向了对方的球门。  

杨帆的这脚传球可以说落点非常不错,可惜,周成龙刚才的头球攻门,在对方后卫的干扰下,没能顶上力量,被日本队在俄超效力的门将川岛永嗣扑出了底线,中国队获得了一个角球。  

蒿俊闵开出角球后,从后场跑过来的陈宇,在禁区内挣到落点,可惜头球稍稍高出横梁。  

中国队开场的这波进攻,引起了全场球迷的热烈欢呼,比赛一开场中国队就给日本队来了一个下马威。  

负责解说这场比赛的央视解说员段暄和徐阳两个人也非常的兴奋“中国队的气势非常高昂,刚开场就获得了两次机会,刚才周成龙的头球就非常有威胁,要不是对方的中后卫吉田麻也在后面推了一下周成龙,导致他无法发力,最后的结果还真不好说。”  

“对,和日本队的比赛,在士气上,我们一直不用担心。现在看来,我们是可以制造出非常好的机会的,接下来我们就要看中国队能否抓住机会,破门得分了。”  

开场就被中国队来了一个下马威以后,日本队后场的球员不敢这么噬无忌惮的压上了。  

更多的是通过中场的过渡,不断的开会拉扯,寻找中国队的漏洞。  

在中场的对抗上,中国队确实不占有优势,远藤保仁,长谷部城,冈崎慎司三个人组成的中场在实力上比中国队高出不少。  

为了限制日本队的中场,中国队的两个边路球员,余汉超和杨帆不得不频频回撤到中场,参与防守。  

比赛第十分钟,日本队大范围的转移,将足球从右路,转移到了左路本田圭佑的脚下。这个赛季,本田圭佑在国际米兰表现出色,已经牢牢占据一个主力位置,他在左边路的进攻非常有威胁。  

面对日本队的突然转移,中国队明显有些准备不足,快速回防的荣浩伸出脚想要将球断下,本田圭佑突然一个拉球变相,就闪开了荣浩的上抢。  

突破成功的本田圭佑,前进几步后,将球传给了中路的香川真司,香川真司拿球后突然启动,瞬间就越过了赵续日的防守,直接进入到禁区。  

香川真司看到陈宇正在全力过来拦截,他调整了一下脚步,在禁区左侧起脚打门,幸好甄诚注意力集中,将球在门线上当了出来,随后赶到的冯肖亭一个大脚解围到了中场,中国队逃过了一截。  

“危险,香川真司突破到禁区了,打门,啊,甄诚,甄诚将球扑了出来,中国队将球解围到前场。刚才日本队的进攻非常危险,幸好甄诚反应及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日本队的这种大范围的转移,他们是有这个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