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关于老乡(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月份,杨洋学校开学了,又开始每天上下班。  

张洋这边手里的工程全都交了,暂时也没有活儿。一个人干这个找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看运气。  

每天打打电话,上网看看重庆各区的交房信息,有时间两个人就一起去网吧打游戏。  

现在杨洋已经喜欢上了游戏,比张洋上瘾。  

张洋玩游戏就是单纯的玩游戏消磨时间,可有可无。  

杨洋的性格就是那种明显被游戏玩的人群,着迷,也舍得花钱。  

刚开始还是两个人组队一起,玩了一段时间以后,杨洋就被什么聊天加好友帮派的给吸引了,那些张洋都没弄过,也不喜欢。  

杨洋在游戏里认识了一些人,就天天跟着他们在一起玩儿,组队,进帮派,做任务,等级很快就超过了张洋,有时候张洋要过个任务还得叫杨洋过来帮忙了。  

她们建了歪歪群,天天一边游戏一边语音聊天,刚开始张洋也没感觉有什么,后来就越来越发现不对味儿了。  

她玩游戏的重点已经不在游戏上了,而是和好友聊天儿,天天守着一起上线一起组队,那叫一个起腻呀。  

张洋知道这事儿,冷丁接触网络游戏的都有这么一段儿,说是网恋吧也不是,说不是吧其实就是那么回事儿,只不过双方离着远也没什么机会见面。  

包括他自己其实也有过,不过后来玩的时间长了那种感觉也就没了。只是对新人吸引力特别大。  

他在这游戏里也有几个好友,也经常聊天,不过只有一个女的,河北的,沧州人,还给他寄过特产过来,不过两个人都保持了一点距离,没往深了发展。  

后来,杨洋有一次看到他和那女的聊天就特别不高兴。  

两个人还因为这个吵了一架,杨洋当时吃醋了,相当激动,又哭又闹的折腾了两三天,张洋把手机也摔了。  

平时埋在心里的一些小情绪在这一刻一下子爆发了出来。  

两个人甚至都动了手,真打了一架,张洋胳膊上被杨洋连咬带抓的弄了一些伤,杨洋脑门也青了好几天。  

话说东北和重庆的地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从语言习惯到饮食习惯,甚至穿衣服的习惯以及审美眼光都是完全不同。由其是在思维和语言上,这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  

两地的笑点完全不在一条线上,这边的玩笑在那边就是尴尬,或者直接引起不愉快,那边的日常行为习惯在这边可能就是污辱或者忌讳。  

这不是开玩笑。例如,重庆人帮你盛饭,顺手把筷子插在饭里就递过来了。  

张洋和杨洋从相遇相识到在一起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其实也是磕磕碰碰的。  

两个人相处,由其是两个相距几千公里的异地环境成长起来的成年人的相处,真的没那么容易,需要的是两个人的包容忍让,或者其中一个人无限的退让。  

没有别的办法。  

闹了几天,杨洋大哭了几场,最后还是张洋退了一步,感觉因为这点事儿这么闹没什么意思,两个人在一起本来就挺不容易的。  

他把游戏好友的电话号码删了,游戏里也不再联系了,这事儿才算过去。  

从那以后张洋和游戏里的人就基本上不再聊天了,感觉也没什么意思。其实本来也都没什么。甚至一点一点他游戏也不怎么玩了,没子兴趣。  

谁知道现在杨洋自己又掉进去了。  

张洋心里也挺不高兴的,你不让我和人聊天打电话,自己现在成天歪歪扣扣电话游戏的二十四小时时刻联系着,天天腻在一起陪着,这叫什么事儿?  

就这么一路折腾着闹着,时间就到了五月份。  

张洋感觉这么闲着也不是个事儿,就干脆去找了份工作。上班。  

两个人都上班,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发生的矛盾也就少了,也就是晚上下了班在一起待那么一会儿,大部分时候两个人就去网吧,各玩各的。  

要不就是杨洋陪着张洋去和一些他的老乡聚在一起玩儿,吃饭喝酒,打麻将,或者是凑在一起侃大山。  

大家都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发展,相互之间也都比较亲近。  

东北是全国来说,比较特殊的一个地区,别的地方都是以省份划分,只有东北是以地域划分自己,都会说,我是东北人,而不是说我是哪个省的人。  

张洋是在石桥铺买石材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做印刷的老乡,交谈的比较愉快,又通过他认识了更多的东北人。  

大家三个省的都有,干什么也都有。  

开印刷厂的,搞医疗器械的,除虫防害的,洗车厂,开饭店,卖酒,卖数码产品,代理经销打印器材耗材,开浴池的,打工的更多,还有当警察混政府的,最高级别的是市委组织部的部副。  

里面身份最高的就是大浪淘沙的老板还有这个部副了,一个特有钱一个特有权,算是这些老乡的中心。  

还有几个搞演出的,在龙溪镇松桥路租俱乐部开了个二人转场子,也成了广大老乡聚会的地方。  

张洋就经常开车带着杨洋跑到龙溪这边来,看二人转,或者在冉家坝转盘那儿和老乡吃饭聚会。那边有几家地道的东北饭店,做的都是正宗的东北风味儿。  

然后就出了几件事儿。  

有个老乡是搞除虫除害的,姓崔,和张洋借了两次车,说是‘换’开,他就一辆公司的长安七座,平时用来拉货的,别说开,看着都难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