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快意恩仇(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尽入虎口的结局。  

是无知?  

还是心存侥幸?  

无论哪种心态,结局都只能是无尽的讽刺!  

早知艾冲浪如此难缠,心眼如此之小,悔不该跟李树学搅和在一起。  

李树学这个可恨而又可悲的家伙,自己要花样作死,何必非要好死不死地强拉着自己陪葬?  

像艾冲浪这般强大的助力,又是郡马身份,好好拉拢收为已用难道不香么?李树学硬是通过一系列骚操作,成功地把他变成了强大的仇敌!  

原本可以成为手中一柄无往不利的强兵,却硬生生被李树学弄成了一把弑主的大凶器。  

这李树学,确实是个人才!  

秦天远纷乱的思绪突然戛然而止。  

废话!  

颈项都捏碎了,还怎么思索?  

简单修书一封,阐明击杀南宫北望和秦天远的原因之后,艾冲浪当即率队飘然离去。  

密室中发生的一切,外界并不知情。  

因为艾冲浪早就布设了隔绝阵法。  

此阵法,要能量耗尽时才会自动消失。  

而这个时间,要在两日之后。  

艾冲浪并非害怕魔幻教之人的围杀,而是他不想制造太多杀戮。  

武学境界越高,对上苍意念的感知就越强烈。  

总觉得苍穹之上,悬着一把雷霆之剑,好像随时会斩向自己似的。  

这一次,艾冲浪走得极为光棍,甚至连南宫北望和秦天远两人的空间戒指都未摘取。  

杀人夺宝,固然是武者之最爱。  

但艾冲浪身为举世之公众人物,自然得维护自身形象。他虽然足够贪婪,可也不想因小失大。  

其实,他完全可以拿着南宫北望的信物,趁机打劫一番魔幻教的宝库。  

但那样一来,他击杀两人的原因就不单纯是为了复仇,而是变成了杀人劫财。  

其天下第一高手的形象必然会受损!  

形象受损,信仰之力也势必也会受损。  

比起宝贵无比的信仰之力来,区区修炼资源和空间戒指又算得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艾冲浪是因私仇而击杀的南宫北望和秦天远,这就堵住了大龙武林界报复击杀李树正这个大宇皇帝的可能性。  

虽然李树正未必害怕大龙武林界的暗杀,虽然艾冲浪相信大宇皇庭那些顶尖高手定然护得了泰山大人的周全,但他却不想冒这个险。  

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与其被贼惦记,还不如从一开始打消贼人的念头。  

两日后。  

大龙王朝再次陷入混乱。  

大吃大喝了一月之久的艾大人一行,踪影全无。而南宫北望和秦天远则双双死于魔幻教密室之中。  

国无国主、教无教主,西域封地失去了当家人…  

消息传出之后,除了大龙军方仍然稳如老狗之外,大龙朝堂、大龙武林,还有整个西域都乱成了一锅粥。  

被秦天远、南宫北望连续打压的诸王爷、诸皇子,哪肯放过如此上位良机?  

但凡稍有实力者,无不揭竿而起。  

一时之间,烽烟四起,铁骑纵横。  

不过短短两个月,大龙王朝就分裂成了五个小国,真正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大郑很想趁乱而入,奈何大龙军方早有准备。他们在得知艾冲浪入境之初,就知道情况不妙,立即暗中调动军马,以九成兵力布防大郑。  

至于大宇,大龙军方根本不设防。  

哪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道理?  

大龙好歹也是大宇的附属国不是?  

再说了,如果大宇真想彻底拿下大龙,何须等到现在?恐怕早就实施斩首行动了!  

以艾冲浪的实力和号召力,一夜之间干掉大龙军方将军、大将军以上高级将领,并非痴人说梦。  

大龙军方之所以未雨绸缪,之所以提前调遣重兵布防大郑,是因为军方高层早就摸清了艾冲浪的习性。  

他就是个惹是生非的主!  

之前,他先后两次前来大龙,停留的时间虽然都不长,但哪一次不是搞得满城风雨?  

第一次…  

先是四处点火,迫使魔幻教跟大龙军方,跟大龙武林界发生激烈冲突。  

逼迫秦天远与南宫北望定下‘十人战约’。  

尔后,以一人之力大闹西郊演武场和王府,极大地削弱了大龙皇庭和魔幻教的实力,让南宫北望和秦天远的皇位之争,正式进入白热化。  

为大龙皇位的更替,打响了第一枪。  

如果没有艾冲浪插手,南宫北望想要逼秦天远退位,当是难上加难。  

机会,恐怕还不足三成。  

实力对等,战斗才会胶着。  

战斗白热化,大龙王朝才会彻底失控。  

第二次…  

大闹大龙神都!  

正是这一次,神都护卫军折损十之七八,皇家供奉院被一网打尽。  

可谓一举斩除了秦天远的羽翼。  

其中,艾冲浪居功至伟!  

这一战过后,南宫北望在皇位之争中占居了压倒性优势。最后,为了保全身家性命,秦天远不得不妥协。  

大龙也从此沦为了大宇的附属国。  

军方高层早有所计议——  

艾冲浪前两次现身我大龙王朝,闹出的动静都不小,那这第三次呢?  

会不会也有大动作?  

必定有!  

不然,他率众前来为哪端?  

普通民众和宗派,他根本不屑于出手,值得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