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见招拆招(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烈。  

‘鹤飞双翼阵’堪堪布成,雪域门三十余万大军已轰然杀奔而来。  

一马当先的门主雪飞武一声冷哼,并未把‘鹤飞双翼阵’放在眼里。或许,他根本不识得此阵。  

无论何种情况,雪飞武都会采取强攻之策。  

他打算让三十余万铁骑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直接强行冲击,杀他个片甲不留。  

一旦放缓狂奔的脚步,势必会弱了自家士气。  

两军交锋,士气至关重要。所谓‘兵败如山倒’,所谓‘一溃千里’正是此理。  

缺乏一往无前的士气,人人只想保命苟活,如此军队怎能赢得胜利?  

雪飞武率领数十名高手在前领队,雪域门其余三万之众在大军后面驱赶,使得那些被迫或者自愿加入雪域门的二十七万人马身不由已,只得奋力向前冲杀。  

在他们想来,奋力冲杀或许还有活路,临阵逃脱则会立即丢命。  

雪域门施展的同样是‘驱狼吞虎’之计,而自家三万之众就是‘驱狼’之人。  

这些‘狼’的战力虽然有些弱,但胜在数量多。  

在庞大的人海战术面前,个人武功即便强横无匹,也很难力挽狂澜。  

雪飞武手中长鞭一指,厉声喝道:“杀!”  

声如巨雷,搅得风起云动,震得整个百草坪嗡嗡作响。功力稍弱者,甚至直接口鼻流血。  

一喝之威,强至如斯!  

其实,雪飞武这一声厉喝只用了一成内力。  

以他大帝五阶巅峰境的实力,如果全力一喝,战场近四十万人马,恐怕会震伤半数以上。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事,雪飞武当然不会做。那些‘狼’的死活他虽然并未放在心上,但平白损失却也可惜。  

毕竟,他的目标可不仅仅只是称霸北域。  

这些炮灰还有不少用武之地。  

再说了,就算内心不在乎‘狼群’的死活,但面上却绝对不能表露出来。否则,军心必然不稳。  

逼得急了,临阵反戈也不是不可能。  

雪飞武喝声未毕,两军已然交锋。  

所谓‘一力降十会’,在潮水般的铁骑面前,笑天宗苦心习练的‘鹤飞双翼阵’根本发挥不了多少作用。  

两翼根本无法形成呼应,只得各自为战。  

“轰轰”!  

碰撞声不断,血肉横飞,惨呼连连。  

两军甫一相接,即死亡无数。  

笑天宗出动的不愧是精锐之师!虽然也有伤亡,但相比起雪域门集结的那些乌合之众来,伤亡却要小得多,基本上做到了一命换五命,甚至更多。  

即便如此,笑天宗宗主也是看得眉头直皱——  

六万对三十万,一命换五命,如此下去,双方都会损失惨重,这就是一个两败俱伤之局。  

可是,对方伤亡之人并非雪域门嫡系弟子,只是一些炮灰而已。来得容易,根本就不会心痛。  

不行,必须得做出改变!  

付罢,笑天宗宗主一声厉喝:“变阵!”  

余音未落,他所率领的中军一阵翻滚涌动,很快变成了一字长蛇阵。并中军变前军,接替左右两翼之敌,给他们留出变阵之机。  

一字长蛇阵,是上古远代的阵法大师根据长蛇之战斗习性推演而成,极易习练、布阵迅捷、使用灵活,是两军交战时较为常见的阵法。  

如果宁大将军在此,定然一眼便知。  

长蛇阵受人数限制极小,多达上百万之众,也能成阵;少至上千人马,亦可列阵。  

参与人手越多,阵法威力越大。  

以少击多时,用之于防御再是合适不过。  

一字长蛇阵主要有三种变化:  

第一种,击蛇首时,则尾动,尾卷之。  

第二种,击蛇尾时,则首动,嘴咬之。  

第三种,击蛇身时,则首尾皆至,身绞之。  

如果敌军多路同时攻击,则一字长蛇阵可以分化成无数条‘小蛇’,每条‘小蛇’的变化仍同一字长蛇阵。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协同作战。  

让敌军如陷蛇窝,遭万蛇撕咬,首尾难以兼顾,端的防不胜防。  

十数息后。  

两翼也变阵完毕,笑天宗近六万大军,好似成千上万条既凶狠无比,又灵活异常的‘小蛇’,对来犯之敌进行不停地卷、咬、绞。  

变阵不过盏茶时间,笑天宗即稳住了阵脚,伤亡人数也急剧减少。  

尤其是中军所幻化的巨大长蛇阵,更是威势极盛。  

宗主为蛇首,两名其貌不扬的老者分别为蛇身和蛇尾,在第一副宗主、十三位长老和三万精兵加持下,宛如一条凶性大发的巨龙在翻滚不休。  

所过之处,雪域门的铁骑瞬间变成碎肉齑粉!  

如此威势,让雪飞武也不由暗自心惊。  

分别由一名鹤发白眉的老者和两名副宗主所操持的另外两座长蛇阵,威力虽然逊于中军所幻化的‘巨龙’,但绞杀起对手来,也如秋风扫落叶一般。  

雪域门的‘狼群’损失惨重,不到一个时辰,就锐减了十万之众。  

反观笑天宗,自变阵后阵亡者几可忽略不计。  

就这战斗方式和战斗效果,说这三座长蛇阵就是三台巨型绞肉机,也毫不为过。  

立身马背、纵观全场的雪飞武眉头深锁,冷冷地盯着战场,对成片倒下的部属视而不见。  

这一幕,只瞧得他身后的数十高手异常焦急。  

如果迟迟找不到应对之策,这些炮灰很快就会伤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