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三昧真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艾冲浪的纳闷仍在继续——  

在这有“天然氧吧”之称的洪荒原始森林,哪有半点污染?别说空气质量绝对达标了,就是这天地灵气,那也是远强于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啊?  

如此景况,委实让人费解!  

嘿嘿,待会且看前辈如何着手症治,必定有趣得紧。  

艾冲浪的一番小心思,自然逃不过“丹田大能”耳目。  

因为,他们此刻正信息共享呢。  

“丹田大能”:“很好笑吗?瞧你那副熊样,怎么年纪轻轻的,就好那一口呢?”  

艾冲浪:“熊样?我说大话唠啊,您未免太抬举大笨熊了!天底下有像我这般英俊潇洒的熊?”  

“丹田大能”:“有啊!你不就是吗?只不过,千万别玷污‘英俊潇洒’这四个字!”  

艾冲浪:“呃…对了!什么‘就好那一口’?咱只是好奇罢了!是您自己想法不纯洁吧?”  

“丹田大能”:“哼!简直是贼喊捉贼”。  

猴群的栖居地,竟然与青鸾一家一样,也是位于悬崖上的岩洞之中。  

毕竟,以天然形成的岩洞作为栖身之所,既省心省力,又冬暖夏凉,何乐而不为?  

只不过,猴群栖身的洞府,明显要比青鸾一家的大得多,支洞的数量更是不知非凡。  

深达数十里的山洞,几乎贯穿了整座山脉。  

当真是洞中有洞,别有洞天!  

猴王共有六位妻子,却只有一名孩子。  

它们一家占居的洞府并不多,总共只有两个----用来休息的主洞,以及用来存储食物的支洞。  

而最大、最平坦的岩洞,却是猴群公用的议事处。当然,也是聚会之地。  

此洞,被猴群称之为“欢乐洞”。  

此时的欢乐洞,猴山猴海,热闹非凡。  

因为,德高望重、实力强横的猴王,将在这里举行宴会,为自己孩子的救命恩人接风洗尘。  

食品非常丰富——品种繁多的野果和烤肉,摆满了无数张还算平整的石桌。  

无论哪种食物,都具备了一个共同特点——香,而且很绿色!  

虽然做法与人类大不相同,虽然没有什么佐料调味,但纯天然的食品,自然别有一番香气。  

艾冲浪等三人虽非好吃之徒,但连吃了十数日的干粮,口中早就淡出了鸟来,哪里还会在乎不够卫生、缺盐寡味等些许瑕疵?自然是蠢蠢欲动。  

让猴群大失所望的是,连猴王都馋涎欲滴的猴子酒,只有主桌摆放了两竹筒。数量,最多不会超过一斤。  

猴子酒有什么特别的?  

具体怎么个特别法,谁也说不清楚!  

只知道,它是高武世界用来洗筋伐髓一味主药。  

只知道,连生性好酒、神通广大的猴王,平常也只能望酒兴叹。  

只知道,猴子酒是猴群最为珍贵之物,除非特殊情况——比如有尊贵客人,有猴子为群体立下大功等,才可以动用少许。  

即使是特殊情况,能够亲口品尝此酒的猴子,也只是有限的几个,大多数猴子,只能闻闻香气、过过干瘾。  

就算是这样,猴群仍然感觉极为兴奋。  

什么?你说没有火种怎么烤肉?  

你以为人家猴王作为堂堂的四等兽,是废物一个?咱就悄悄地告诉你吧,人家美猴王可是修炼得有一手绝世神功滴。  

恭喜你猜对了!那门神功,就叫“三昧真火”!  

不然,没有火怎么酿酒?  

火力不特别、酿酒的材料不特别、酿造的手法不特别,又怎么能酿造出特别的猴子酒?  

由于“三昧真火”非常特殊,因此无论是高武世界,还是低武世界;无论是人类,还是飞禽走兽,能修炼出三昧真火者,可谓少之又少。  

就算是百鸟之王凤凰、海中巨无霸龙王,能修炼出“三昧真火”者,也是极为罕见。  

猴王之妖孽,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三昧真火”到底有何的特别之处呢?  

据考证,“三昧真火”,又名“三昧神火”。  

古代神话人物中,有四位颇有名气之人修习过“三昧真火”,分别是孙悟空、姜子牙、白素贞、红孩儿。  

其中,又以孙悟空的“三昧真火”最为强大。  

“三昧真火”,到底是哪“三昧”呢?  

佛教与道教,对“三昧真火”的阐述各有不同。  

佛教认为——  

心者君火,又叫神火,是为上昧。  

肾者臣火,又叫精火,是为中昧。  

膀胱民火,又叫普火,是为下昧。  

此为“三味真火”。  

道教认为——  

加强对元神、元气、元精进行修炼,能产生真火,是为“三昧真火”。  

也就是精、气、神“三昧”。  

无论是佛教的“三昧真火”,还是道教的“三昧真火”,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身体的三个部位产生内火。  

据道教的相关记载,“三昧真火”并不是最厉害的,还有五昧真火、九昧真火、六丁神火等。  

道教鼻祖太上老君所修炼的真火,其厉害程度就远超“三昧真火”,至少是九昧真火那等级别。  

按照道教的说法,“三昧真火”并没有那么神秘,每个人都有“三昧真火”,只是强弱不同而已。  

远古时代,人们认为头顶和两肩,各有一盏肉眼看不见的灯,道家把这三盏灯叫做“三昧真火”。  

这,就是早期“三昧真火”的由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