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强势挑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既然“拼哥”不成,那就只能靠自己用实力说话了。  

然而交手不过半个小时,武远峰即被风无痕敲断了一根肋骨。  

这也是在挑战李飘衣时,风无痕可以走五十招,而武远峰只能接二十招的原因所在。  

第四名至第七名与李飘衣过招之时,表现得比武远峰更加不堪,其中有无故意藏拙者?  

除了有限几人外,谁也不知。  

毕竟,他们之前已经“不敌”武远峰,如果与李飘衣对战之时支撑得比武远峰更久,那岂非很不科学?  

风无痕是因为同样有位强大的哥哥,这才不怵武远峰,那李飘衣呢?  

难道她也有实力不弱的亲人在“云梦学院”?  

不然,她在击败武远峰之后,素来护短的武远山为何不为弟弟出头?  

这个问题,杂役区谁也不清楚,包括梁中良在内。  

只不过,无论李飘衣有无背景,武远山、风无伤都不可能找她的麻烦。  

因为,这两人也是她狂热的追求者。  

讨好都还来不及呢,又怎会惹她不快?  

李飘衣、风无痕、武远峰这三人,因为实力强横,高居“武生风云榜”前三名,已有两月之久。  

什么?武远峰的实力不行?  

乱说!有背景,有高手庇护,也是一种实力!  

如今,他们再次受到了挑战…  

从第二日开始,艾冲浪摇身一变,从一名被挑战者,变身挑战者。  

他挑战的对象,直接从“武生风云榜”的第三名开始,至于第四名至第七名,艾冲浪显然并未放在心上。  

这一举动,让白滔得知后,不由后悔不迭----  

人家心气如此之高,连第四名都未不屑于挑战,我不过是第九名而已,跟他较什么劲?哪有资格向他发起挑战?  

看来,还是太冲动了啊!  

挑战期有十天,我为何不冷眼旁观多等几天?  

为何要如此冲动?  

现在倒好,不但第九名难保,还落得个重伤惨败的下场。不但伤身,还徒添笑柄!  

面对艾冲浪的挑战,武远峰很是不屑。  

昨天的战斗他从头看至尾,心中对艾冲浪的战力,早已有了清楚的认识。  

在他看来,白滔的败北,纯粹就是故意为之。否则,落败的很可能是艾冲浪。  

试想,哪有正在激烈拼斗之时,突然脑袋短路的?  

至于其他四十九名挑战者的战力,他根本不值一晒。  

在他手下,照样走不过十招。  

呃,貌似艾冲浪在昨天的战斗中,多者只用了三拳两脚,少者仅只一拳?  

如此说来,我岂非也不如他?  

不可能,老资只是低调而已,故意多估算了那么八九招。  

艾冲浪向前三名发起挑战之前,曾浪、骆威、金大炮等人,也曾提出异议。  

他们认为目前的“浪滔天同盟”,已有树大招风之势。作为盟主兼老大的艾冲浪,实在不宜操之过急、出手过多。  

获胜,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无论是对“浪滔天同盟”的发展壮大,还是对他本人的名誉声望,助力都不大。  

而一旦失利,则对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兵心士气,影响极大,甚至会从此走向衰落。  

这对于志在星空的“浪滔天同盟”来说,委实不可取。  

总之一句话,就是艾冲浪应该韬光养晦,应该养精蓄锐。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艾冲浪能不懂么?  

挑战之举,非所愿也,势在必行耳!  

因为杂役区正是实战磨砺的绝佳机会,外院、内院虽然也有争斗,但却只能适可而止,不能出现重伤他人的情况。  

杂役区则不同,只要是光明正大的挑战,即便是当场将对手击杀学院也不会过问。  

就算是暗地里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学院一般也是不闻不问。所谓“物竞天择”,正是此道。  

除非实在闹得太不像话,梁中良管事才会出面制止。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人物,学院也会暗中保护。  

比如之前的曾浪。  

磨砺机会难得,只是一个方面。  

最重要的,是丹田大能的催促和保证。  

催促艾冲浪尽快冲榜,保证他会适时出手相助。  

以丹田大能的傲气,既然已经将艾冲浪当成自己重生一世的“替身”了,又怎肯让同期之人压在自己头上?  

丹田大能的要求是----“云梦学院”的每个榜单,艾冲浪都必须位居榜首!  

艾冲浪本就是志存高远之人,又岂会满足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自然与丹田大能的想法一拍即合。  

艾冲浪向武远峰发起挑战,除了有限几个知情者外,绝大多数人都难以置信。  

毕竟,他昨天刚刚被人挑战了五十场。  

前面四十九场虽然胜得毫不费力,但最后一场完全是被虐的节奏。如果不是白滔“马失前蹄”,说不定他“武生风云榜”第八名的位置,已然易主。  

保住第八名就已经够幸运了,难道他还不满足?还要进入前三甲?  

武远峰、风无痕都有哥哥撑腰,这点在杂役区已经不是秘密。至于那稳居榜首的李飘衣,无论其有无背景,就凭那份超强的战力,以及众多拥趸,人家也是高枕无忧。  

你一个刚刚晋阶的八品低阶武生,一个只在杂役区呆了不到两天的家伙,一个一天杂役都还未做的新人,凭什么就想位列前三甲?  

难道就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