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清清带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晚饭吃了个养生汤锅,味道一般。  

走出饭馆时,天色已经暗了,天上飘着的云纱被染成紫红色,地上路灯纷纷亮了起来,路如玉带,车如流水。  

陈舒导航了一家大型超市,和宁清慢慢走过去,边走边看这座陌生的城市。  

帝都的天气比白市要热不少,但因地势平坦,晚上总是有风,一旦夜幕降临,很快就会凉快下来。如此慢悠悠散着步,看着成队的自行车骑手从身边飞驰而过,尾灯闪啊闪的,倒也别有一番惬意。  

到达目的地。  

陈舒找到超市入口,和宁清走进去。  

这家超市很大,卖的东西很杂,好像全世界的商品在这里都找得到。  

他就喜欢这种超市。  

慢慢逛。  

宁清跟在他身后,看见他走过日化区,又走过厨房用品区,也没买什么,却每个货架都要凑近去仔细看看。即使肉类、水产和蔬菜区他也不会放过,不仅要过去看人家卖的什么、成色如何,还要看看价格,与白市对比一下。  

偶尔还转头对她说一句:  

“这边的肉19呢…”  

宁清早已习惯了,只跟在他后面,推着没丢几样东西的小推车,偶尔嗯一声,附和一下。  

“吃薯片吗?”  

“嗯。”  

“虾条呢?这个好吃。”  

“嗯。”  

“诶这也有辣子鸡,你要不要?”  

“要。”  

“那…再买点水果吧?”  

“可以。”  

“再买点水,晚上喝。”  

“嗯。”  

小推车里的东西逐渐多了起来,除了一些洗漱用品,便是水果零食和饮料了。  

出门,结账。  

花了大几百块钱。  

陈舒提着东西往外走,手上拿着收银清单,边走边看。  

一个西瓜一百多…  

西瓜自由都没有实现,垃圾国家。  

走出超市时天色已彻底黑暗下来,头顶的云倒是还看得见,只是已成了灰黑色,这里离酒店有一公里多。  

依旧慢慢的走。  

玉京还是很有意思的。  

作为天下首善之城,它令全世界的人们趋之若鹜,路上各个人种都看得到。  

不止有不同肤色,还有不同人种。  

益国是个非移民国家,国内只有黄种智人和天人。  

天人长得高瘦,通常九头身,肤白,脸小,容貌极佳,人均天才,古时候他们生活在一座悬空且环球飞行的岛屿上,被全世界各地的古人尊为天神,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益国大军打了下来。  

宁清体内就有八分之一的天人血脉。  

还有夜人、蛮人。  

甚至看得到妖。  

妖族居于东洲,有一丁点儿封闭,也只有在玉京这种地方,才能随便逛街都看到妖族。  

起码白市是看不见的。  

可作为千年帝都,玉京除了繁华如梦,却又到处都是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  

陈舒和宁清走过的房屋、经过的围墙,有的爬满了或枯或绿的藤蔓,有的满是小孩涂鸦的痕迹,有的被油烟熏黑,就是墙脚地板砖的缝隙之间往往也长着杂草,无人去清理,益国人也不爱去清理这些。  

人间烟火侵染之下,这座城市有着一种奇异的魅力。  

对了——  

帝都可不是调侃。  

玉京真的是一座帝都。  

都还有皇室呢。  

这个世界毕竟特殊,全世界超过60%的国家拥有国王,40%受国王统治。  

不难理解。  

仔细算算,益国结束封建统治也才一百多年。  

一百多年的时间,甚至不足以让一个大势力的高阶修行者自然死绝,加上一些更为复杂的深层次原因,光凭人民的力量想要将益国皇室废除掉是很难的,至少现在还做不到。说起来当初还是上上任皇帝力排众议,以极高魄力主动放下权力,这个国家才得以从君主专政制走向君主立宪的,不然现在的陈舒还生活在皇帝的统治下。  

所以目前的益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全称中央华夏帝国大益王朝。  

莫名就中二起来了呢。  

因为皇室姓孟,也叫孟益王朝。  

不过现在不讲究帝国那一套了,很惹人反感,益国对外一般称益国,也有时会自称中国,都可以的。  

这个国家距离彻底废除皇室,可能还有一段比较长的路要走。  

以陈舒看来,现在的皇室也挺难的,行事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仅要约束皇室成员,还要广做慈善,多展现正能量,哪怕宪法赋予了皇室很多特权,也不敢滥用,不断迎合民众喜好。加之益国古代皇室风评也挺不错,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皇室子孙乃至皇帝大多骁勇善战,且酷爱上战场,为开疆拓土、抵御外敌战死沙场的皇帝超过半数,若有软弱窝囊无能的君王,通常很快就会被罢黜掉,谁看了都得竖个大拇指,这才暂时没有人站出来高举废除皇室的大旗。  

不过也就是时间长短罢了。  

这是历史必然,只是在这个特殊的世界放慢了脚步。  

走到一条没什么人的路上,陈舒抬手摸了下路旁行道树垂下来的树叶,把手伸到最长也差一厘米,收回手他转头问:“秘宗体系其实脱胎于天人的某个体系吧?”  

“你怎么知道?”  

“历史,书上藏着很多信息,并不直接写出来的,但瞒不过有一双慧眼的我。”  

“德性!”  

“听网上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