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寸芒与小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表面淡然的陈树,内心松了一口气。  

和预料一样。  

李凤栖不是普通人,这一点可以确定,而他究竟有什么身份,和妖皇有什么关系,并不能改变陈树对李凤栖的看法。  

李凤栖在荧惑之巅神识能和封印之力共鸣。  

那么同样出自妖皇之首的八荒天牢这层封印之力,也因能与之共鸣才对。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倒也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李凤栖竟然能借助火焰将长枪龙胆炼化,把一条寒冰蛟龙化为肉身的一部分,这一点着实出意料。  

却是李凤栖的神来之笔。  

等他归来。  

就可以重新启动封印一事,到时候大罪之人必然会有反扑。  

那便战。  

有天道压制又怎么了?  

大罪之人终究是被封印了亿万年,实力和境界不可能保持在巅峰,若是巅峰时期的大罪之人,哪还有重新封印的机会。  

环绕太阳的封印之力褪去。  

李凤栖站在火焰之中。  

浑身上下依然还有细碎的电光缭绕,在火焰之中被烧毁的长发已经重新长成,而且机场,凌乱的垂落至背上。  

无风自舞。  

衣服是真没了。  

腰间朝歌,剑意盎然。  

神识内观。  

代表货肉身的体内世界,是一座高山再次显现峥嵘之姿,依然覆盖着白雪。  

平原之上,青草满地。  

冰川迢迢。  

流荡平原的大江大河泛散着蓬勃生机,依然漂浮着冰块。  

再内观秘境。  

有些讶然。  

黑白光剑形成的阴阳鱼,竟然有了变化。  

不再是光。  

而是两道黑白的火焰。  

其中代表着道家本源的那道白色火焰,隐然之间,在火焰里竟然漂浮着一本书,肉眼可见其形状。  

道家源书!  

和荧惑之巅镇压赫卡忒的道家源书一模一样。  

此刻和黑色火焰之间逐尾而游走,又有黑白火焰之气腾空而交互缠绕,形成黑白的光焰,直到天穹尽头,蕴含道家源书的道家本源,还是压不住剑修本源。  

剑修本源也压不住道家本源。  

道家本源虽有道家源书,然而剑修本源上,李凤栖因为出剑“太平”斩白裳,领域到一丝大义之心——这是属于剑修。  

因此依然均衡。  

若是不能均衡,此刻秘境就会出问题。  

剑意冲天之间,道家仙韵夹杂其上,恍恍然间,李凤栖的神识看见了亿万种可能。  

剑修和道家本源都有了质的变化。  

这意味着李凤栖的大道将可以达到更远。  

《春秋》化作墨韵形成的广袤天地没什么变化,倒是天穹之上东升西落的悬空大日,似乎也浴火重生了。  

以前只是散发出熏暖之意。  

此际却像是一个真正的太阳,火焰汹汹炙烤四方。  

在他神识无法感受到的地方,有一股寒意。  

很强。  

和当初秘境大日悬空之前一样,这股寒意恰好平衡了悬空大日的炙热,让秘境内没有冷热失衡,这使得整个秘境之中的生机,越发明朗。  

也许要不了多久,秘境之内就能铸一轮明月东挂。  

可惜没水。  

如果有水,也许经过漫长岁月,真能衍生出生命。  

破境了!  

不再是玉璞境。  

而是…  

寸芒境!  

亦是小隐境!  

道、剑双修的李凤栖,玉璞修身之后,同时踏足第三境。  

剑修第三境是寸芒。  

道家第三境是小隐。  

这次破境,不仅得益于太阳烈焰的淬体,也得益于道家源书和出剑太平的大义感触。  

实际上,体内秘境之中,和剑修本源相互而成阴阳里的白色火焰之中的道家源书,并不是荧惑之巅那本真正的道家源书。  

那本书不敢拿走。  

体内的道家源书,是那本道家源书分出来的一缕神义。  

若是真的道家源书,哪可能压不住剑修本源。  

何谓小隐?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直白一点的解释: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大道之理往往隐于细微的事情中,巧言往往会淹住真实。  

此境界的道家修士,不以自己的正确推定别人的错误,不以别人的错误推定自己的正确,只做一事,静心修道以达内明。  

和儒家第三境不惑大同小异。  

我辈修士,铸秘境、生本源而知大道何往。  

我辈修士,皆为璞玉而雕刻己身。  

这是除儒家之外,所有修士的第一、第二境。  

儒家第二镜是初知。  

第三境,剑修、儒家、武夫、巫族、妖族、道家、乃至于魔族、鬼族皆不相同,只不过最终大道差相仿佛,所走道路截然不同而已。  

剑修寸芒境,泛散一点的说,是剑修基础,立足于剑招之上而修剑光。  

剑气、剑意乃至于剑势,皆在其后。  

而剑光和剑气易混杂。  

所以九州修士,对于第三境寸芒境和第四境的剑修,最难区分。  

何谓寸芒?  

寸芒境之剑修,手中有剑。  

剑若萤光。  

若得一日出剑,则萤光绽放,宛若寸芒,亦成那星火,以寸芒之光,照耀千秋之世,以这些微剑光燎原而成天地之大光。  

一剑光寒照九州。  

这就是寸芒。  

一寸光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