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着烛龙话音落下,众人的脸上又一次浮现出了那熟悉的茫然。  

他口中那所谓的万载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实如果将这个词语进行拆分,我们并不难理解,顾名思义,所谓万载便是万年,而所谓天命便是上天注定之命运。  

可若是将其合在一起,最终得到的结果我们却根本无法理解。  

大胆猜测,烛龙口中所提到的蚩尤最终获得的万载天命,或许便是他得到了长达万年的上天注定之命运。  

不难发现,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拗口,而除了拗口之外,这个说法之中更是透露出了几分神秘。  

因为此时此刻,我们所有人都无法确定,那所谓的天命难道真的可以具体到某个人的身上么?  

而就算这天命真的可以做到如此地步,那在时间上难道又真的可以维持万年之久么?  

正因如此,所以我们才会在听到这样的说法之后,纷纷露出了那茫然不解的表情。  

因为烛龙口中那所谓万载天命的说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能够理解的程度,以我们现在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根本无法对这个说法给出任何有意义的解读。  

“刚才我便说过,蚩尤无论有多么大的象征意义,他在本质上也依然只是一个普通普通的太古人族而已,他那孱弱的身躯根本无法抵挡创造之力与心魔之力间的互相交织,所以即便禹帝最终令其成功的恢复了清醒,可是那时的他却也早已濒临丧命。”  

烛龙自然知道我们无法理解这个听起来便充满了神秘的说法,所以他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很快为我们继续讲述了下去。  

“不过正所谓凡事无绝对,蚩尤毕竟是天道最早注定的人族希望,虽然他此前被罗睺的心魔所蛊惑,但是天道对他的庇佑却始终存在,正因如此,所以蚩尤才能够在褪去心魔之后,凭借这份庇佑成功的活了过来。”  

“与此同时,因为禹帝先前曾不遗余力的使用创造之力的为蚩尤恢复清醒的缘故,所以那股创造之力有部分永远的留在了蚩尤的体内,虽然蚩尤无法运用,无法掌握,但是毫无疑问,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这份弥足珍贵的创造之力。”  

“创造之力本就是针对生灵本源的特殊力量,所以尽管蚩尤无法让身体中的力量为己所用,但是这力量却已经开始自发的修复着蚩尤的身体,最终,这股力量不仅修复了他受损的身体经脉,更是让他的修为恢复如初,甚至比起从前更有精进。”  

不知为何,烛龙此时似乎有些顾左右而言他,不仅没有提到那万载天命,甚至对我们说起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所以在听到这里之后,我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口中的话,看着他认真的问道。  

“前辈,蚩尤既然已经恢复清醒,那么他活过来并且修为精进可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可是这一切与您刚才提到的万载天命间又有什么关系?”  

听到这番我突然的打断,烛龙不由得愣了一下,不过很快他便对我示意道。  

“年轻人,莫要着急,我还没有说到故事的重点。”  

众人都不难看出,此时的烛龙表情之中似乎有些犹豫,仿佛他接下来要讲述的故事乃是什么惊天的秘闻一般。  

见状,众人自然也不好继续催促,只能保持沉默,等待着烛龙再度开口。  

终于,烛龙似乎做出了某个重要的决定,只见他的表情不再犹豫,而是将那双紧闭的双眸转向我们,同时在口中对我们言简意赅的解释道。  

“所谓万载天命,其实便是指天地同寿,日月同光之意。”  

闻听此言,我顿时若有所思。  

烛龙口中所提到的说法,其实在古籍中曾有过出现。  

而这本古籍,便是屈原所写的《九章涉江》。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若是用现在的语言加以翻译,那便是屈原要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要同重华一道去周游仙境,他想要登上昆仑山去吃那玉的精华,还要拥有与天地相同的寿命,与日月同样的光辉。  

不难发现,屈原所提到的天地同寿,日月同光之说,简单理解便是指生命永存不灭,长生不死。  

看来,万载天命所指的也正是此意。  

而烛龙刚才曾对我们确认过,蚩尤最终幸运的拥有了万载天命。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蚩尤在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最终成功的打破了人类的禁锢,获得了那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永存不灭,长生不死的能力?  

想到这里,我更加忍不住心中的好奇,对眼前的烛龙再度开口问道。  

“前辈,莫非蚩尤因祸得福,在恢复清醒之后,最终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闻听此言,烛龙毫不犹豫,斩钉截铁的回答道。  

“没错,你所想的正是事情的真相。”  

毫无疑问,这样匪夷所思的结果,自然会让我们再一次陷入呆滞。  

蚩尤居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若是这样,那么很多事情都变的有趣了起来。  

既然连春亭与烛龙都能够出现在这个时代,那么蚩尤如果真的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他就一定会同样出现在这个时代。  

那他又会在何时,以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来到我们的面前?  

“所谓万载天命,其实是天道对于某些存在的额外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