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面见通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商国师是一个好职位,萧离却不放在心上。  

此来朝歌,其实是兵行险招。  

他虽然破除了困扰纣王的迷障,改善了大商的国运,但也将自己彻底暴露出来。  

如此一来,被圣人发现,是迟早之事。  

这边,浑优见纣王如此重视萧离,当即言道:“若尊驾能留下相助大商,实乃大商之幸,百姓之福,天下苍生皆会谨记尊驾功德,万望莫要推辞。”  

萧离并不在乎国师之位,但他确实有意相助大商,逆天改命,保人族气运不衰。  

有了这个身份,以后行事也方便许多,于是点头道:“既然王上如此厚待,本座岂能负了大王之情。”  

纣王闻言大喜,当即拜萧离为国师,统领朝政。  

商朝之中大臣不乏截教门人,见萧离一来就位列国师高位,刚开始多有不瞒,无奈此是纣王钦定,加上萧离确实有能力,后来萧离设宴,三碗汤水灌下去便开始称兄道弟。  

别看截教中人虽多为妖类,但最重义气,与起阐教相比,倒是多了一份人情味。  

而且这些人的礼数都算周全,并没有什么过激行为,相处还算融洽。  

这此期间,同朝而处,萧离发现纣王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人,有扫平天下诸侯,一统寰宇的雄心。  

谈论之间,萧离提出的一些见解,纣王都会采纳,使得大商的国运越发稳固。  

这日,崇侯虎传回前线战报,讲道了西岐姬昌起兵造反之事。  

纣王闻言大怒,当下就诏令北海征战的闻仲太师回朝。  

对于苏护之事,纣王已经明白前因后果,当初他身重迷情咒,一心纵情享乐,强要臣女,实属不智,在萧离劝说下,已经下旨赦免了苏护,免去冀州收兵灾之苦。  

苏护感念恩德,加上对西伯侯姬昌寒了心,重新宣誓效忠,君臣之间虽有隔阂未除,但只要不再出事端,也能将就过下去。  

可姬昌就惨了,纣王早就发现了西岐有反心,之前还不太确定,经此一事,便认定了西岐为逆臣,只待闻仲归来,就大军讨伐。  

萧离对此乐见其成,他倒想看看,大商气运不衰的情况下,西岐如何取胜,阐教有有何作为?  

双方大战一触即发之际,萧离也在做准备,可该来的还是要来。  

今日,萧离在纣王所赐的府邸遇见了一个道人,其名为:多宝。  

据说他有上千法宝,因此得名。  

在多宝道人自保身份的时候,萧离都生出了打劫对方的念头,不过想了想还是将这个念头压了下去。  

多宝道人是截教通天教主门下四大弟子之首,火灵圣母的老师。  

原剧情中,广成子三谒碧游宫时曾挑拨通天,后代师布设诛仙阵。  

最后下场为在诛仙恶阵中,斗胆对大师伯老子挥剑,后被老子用风火蒲团卷起捕缚,拿往玄都,最终皈依西方拜释迦,成为了广为人知的如来佛。  

“道友,家师想请你到碧游宫一叙。”多宝道人没有废话,直明来意。  

多宝的师尊,不就是通天教主吗。  

萧离闻言并无意外之色,随手飞书传信给纣王,告知要离开一段时间,接着对多宝道人道:“有劳道友带路。”  

“请。”  

多宝道人不知道萧离心中是何想法,面上很客气,心中却极为警惕,时刻防备着,好像生怕被萧离背后拍搬砖一样。  

事实上,他这样的防备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看在通天教主的面子上,今天多宝道人估计就会变成无宝道人。  

萧离随多宝道人腾空而起,一路飞驰,直上九天。  

用了一些时间,来到金鳌岛,碧游宫门前。  

多宝道人带着萧离飞落而下,直径走了进去。  

作为圣人道场,碧游宫确实不凡,比起朝歌王宫不知要好出多少倍。  

整座岛屿悬浮与云海之中,宫内仙气氤氲,神鹤翱翔,就是中央也有一方神池,池内龙鲤畅游,异种莲朵朵,水灵草根根。  

通天教主有教无类,门子弟子总多,但能入碧游宫修炼者,皆是其中翘楚。  

一路走来,萧离见到了许多传说中的人物,比如火灵圣母、三霄、龟灵圣母、金灵圣母等等。  

萧离左顾右盼,看着这些高龄剩女,也被那些通天门人打量。  

多宝道人进入碧游宫之后,放松了许多,带着萧离进入一座宛如仙宫的大殿,见到了居中而坐的通天教主。  

通天教主乃当世圣人,对于萧离却毫不客气,张开便问:“帝龙,汝可之罪?”  

“若是元始天尊,或可怪罪于我,但教主,却得谢我。”萧离并没有因为对方是通天教主而却诺。  

“此言何意。”  

在见到“帝龙”之时,通天教主已经断定了此人就是那不该存在的异数,如今人在面前,通天教主倒是想看看对方有何话可说。  

萧离笑念:“万仙恶阵列山隈,飒飒寒风劈面催。  

片片祥光笼斗柄,纷纷杀气透灵台。  

鱼龙此际分真伪,玉石从今尽脱胎。  

多少修持遭此劫,三尸斩去五云开。”  

此诗讲述的是《万仙阵》截教斗四圣的场景,如今被萧离说出,可谓是一语道天机。  

通天教主与多宝道人闻言,面色皆是一变。  

“此诗你从何处得?”  

“截教有教无类,门下仙人数量最多,享有“万仙来朝”之誉,但内部优良不齐,隐患众多,又逢神仙杀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