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舍身成佛(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夜正深,无有风月。  

清泉流淌,智和盘膝坐在泉边,缁衣破损,口中喷出的鲜血染红了衣襟。  

那茅草房早已没了踪迹,此间只有狼藉一片。  

独孤荧立在十步外,她身材娇小,面容乖巧,可眼眸冷的很。  

孟渊站在独孤荧身后,气机始终缠绕着智和。  

方才独孤荧先行出手,孟渊紧随其上,逼出智和的佛动山河。  

这一天机神通着实不凡,其威势当真毁天灭地,且还久久不息,绵延不绝。  

单单这一招,就可看出这位“智”字辈高僧的底蕴,孟渊和独孤荧只剩招架之力,若非解开屏趁虚而入,怕是要再耗上许久才能拿下此人。  

此时此刻,孟渊也不敢有半分松懈。这老和尚虽说才只武道五品境,但老而不死,指不定手底下还有什么禁法。  

“阿弥陀佛。”智和打量解开屏良久,这才道:“原来是青光子座下的孔雀尊者。”  

解开屏蓬头垢面,没想还是被认了出来,他显然怕了,张了张嘴,有心想敷衍过去,但又不想破了诳语的戒律,便道:“老前辈认识我?”  

“认识,我认识。”智和微微点头,面上虽有血污,却还是含笑,“你在松河府做的大事,老衲怎能不知?再说了,我与细腰奴也是认识的。”  

孟渊和独孤荧闻言,不由得对视一眼,俩人都忍不住看解开屏表情。  

“原来是小僧俗家娘亲的相好。”解开屏一向不把这种事看在眼里,他甚至还想把孟渊介绍给他娘,是故他这会儿赶紧认了亲,合十恭敬道:“可惜她被人残害,不能再与大师琴瑟相和。”  

“阿弥陀佛!”智和淡淡一笑,“老衲是出家人,不沾女色。只是令堂昔日在平安府作乱,老衲曾驱赶一二,有过一面之缘。”  

“原来如此。”解开屏信了。  

“荧荧灯火临书卷,寂寂江山入草庐。”智和也不跟解开屏啰嗦,转头看向孟渊,说道:“菩提灭道在心而发,怀悲悯之心,一意孤行,最是壮怀激烈,是故一人有一人的威势。”  

他朝孟渊微微点头,赞道:“施主随心而发,似有几分故人的风采。不知尊号是何?与应氏可有往来?”  

“他是应三小姐座下护卫孟渊孟飞元。”解开屏出声介绍。  

“菩提灭道若要有灭道之威,当见‘道’之不古。兰若寺中修习此法者,大都要出门游历,见识人间悲苦众生。”智和叹了口气,道:“看来孟施主非是寻常护卫。”  

“松河府下,曾见光明圣王证道。”孟渊道。  

“原来如此。”智和合十闭目,面上悲悯,道:“施主眼中一时无有尘埃,却还是当谨慎小心,时时拂拭。”  

智和十分的有见识,又道:“孟施主少年英杰,与菩提灭道确有几分相契。但所求之道,当非在此处,需往别处寻才是。”  

“晚辈受教!”孟渊执刀行礼。  

智和终于看向了独孤荧。  

夜间无风,智和口中一直冒着鲜血,看来受创不轻。  

“独孤氏的人不在兰若寺见真佛,怎来这荒僻之地?”智和显然认出了独孤荧的身份。  

“世间安有真佛?”独孤荧生的乖巧,即便冷笑也无有多少气势,她接着道:“大和尚,我打听过你的人品,你一生并未收徒传道,武道有成之后曾助官府荡扫平安府一地的贼盗,赈灾筹粮,活人上千,还曾主张将寺产分给佃户。”  

独孤荧说到这里,总结道:“大和尚,你确实称得上有德高僧。”  

孟渊和解开屏对视一眼,两人此时才知道智和竟还有这些过往。  

以此种种来看,这位智和禅师比之那许多肥头大耳之辈要强多了。  

“阿弥陀佛。”智和微微摇头,“只是过往罢了。”  

“大和尚说的不错,这确实是过往之事。”独孤荧紧紧盯着智和,上前一步,问道:“大和尚为何参与围攻老应公一事?”  

“原来施主是为此而来。”智和面如金纸,显然受伤不轻,他这会儿依旧有慈祥笑容,回答道:“老衲不过是应天命罢了。”  

独孤荧皱眉,沉思片刻后才问道:“何为天命?”  

智和轻轻摇头,道:“他死了,他就不是天命。”  

这话一说,独孤荧沉默,孟渊和解开屏也面面相觑,都不解其意。  

过了良久,独孤荧才道:“可你不该将这一缕星火扑灭。”  

“就算没有老衲,应老先生也绝难成事。”智和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错,他认真道:“彼时外敌侵扰,内乱频频,已然举世皆敌!应老先生无愧天地,无愧儒家为天地立心的使命,但他是不成的。”  

“为何。”独孤荧不解。  

“大概是他少了刀剑。”智和道。  

独孤荧又沉默片刻,而后问道:“这是你的看法?”  

智和摇摇头,道:“老衲不过山野之人,只知螺丝壳里做道场,偶有济民之举,也不过是假慈悲,哪里懂什么治世的道理?”  

“是谁教你的?”独孤荧又问。  

“我也不知道,好似脑筋中就忽然多出了这个想法。”智和并不隐瞒。  

独孤荧看向解开屏,场上唯二的和尚,且还是佛门五品境,修寂灭相的和尚。  

“这是被人种念了。”解开屏最是在行,“他是五品武僧,能无声无息改变其心中所思所想的人,必然在他之上,或是佛门三品境高人所为。若是四品境界,大概不能一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