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你证我证(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风和日丽,天朗气清。  

问禅台群聚数千人,除却平安府一地的僧尼外,还有儒道两教之人。  

眼见九劫大师以“舍”发问,而觉生和尚毫不留情,竟直言九劫大师“舍”而“不舍”,心存执念。  

这九劫大师是无生罗汉座下弟子,昨天才来的,场上之人自然人尽皆知。  

但知晓觉生和尚之名的人也不少。即便有不知其名姓的,可见其样貌出众,翩然佳质,也知必然是兰若寺的芝兰玉树,再稍一打探,就知晓花和尚之名了。  

所谓花和尚,并非是说此人花心,而是样貌不凡,气质非常。  

这两位一个西方来客,四品境界;另一位是兰若寺亲传,五品境界。  

参会之人都料到会有辩经论机锋的戏码,却没想这么快就开始了,而且觉生和尚锋芒毕露,毫不留情。  

独孤荧戴着斗笠,娇小身躯藏于红斗篷之下,她生的乖巧,个头不高,两声冷笑也显得没多少气势,倒像是怄气的少女。  

孟渊和林宴对视一眼,然后朝独孤荧行礼。  

独孤荧并不理会,只是抬了抬斗笠。  

孟渊和林宴也没上赶着说话,又看场中,却见那九劫大师已经站起身,分明是对觉生和尚之论很是在意。  

问禅台寂静无声,所有人都瞧着两位高僧斗法。  

林宴其实是个银样镴枪头,虽说读过儒释道经典,也能跟高僧对上几句不痛不痒的机锋,但对这种精研佛经之理的人来说,还是稚嫩了些。  

孟渊还好些,至少跟独孤亢打过机锋,还跟解开屏多次论道,差不多明白九劫和觉生的意思。  

这两位高僧的论点有些不一样。九劫大师先前点评宁去非之言,可见他觉得众生之苦来自对“我”与“法”的执着。  

佛家讲摒弃诸欲,是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乃是舍弃五蕴,破除身心与外界之间的执着。  

自此斩却贪、嗔、痴三毒,便能立地成佛。  

而觉生和尚却点出九劫一再寻人问“舍”,分明有了执念。  

其实佛家讲“舍”,其本质就是放下执取之心,不一味享乐,不沉溺苦修,达到心神皆静之境。  

但觉生和尚已然脱离了这一层,越过“执念如绳缚,舍者得解脱”之论,再往上深究佛理,探讨空性与无我之境。  

所谓“舍尽法执,证悟空性”之言,已然是舍离一切欲念、法相的执着。这才有了觉生和尚说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这是说对“舍”有执念也不行,需得无有“舍”的念头,才是真的“舍。”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九劫大师重复了一句方才觉生和尚的话,微笑点头,道:“先人之言直指心性本自具足,无需外求。”  

他看向觉生和尚,问道:“贤友可有心性具足,无需外求?”  

“回禅师,小僧修习佛法日浅,尚不可得。”觉生和尚垂首回话。  

“那小友如何去‘舍’?如何去‘舍’之‘舍’之境?”九劫大师又来问。  

“遇佛杀佛,遇祖杀祖,无人称佛,无人称祖。”觉生和尚微笑道。  

这并非是说灭尽佛、祖,而是不立偶像、不受诸般约束之意。  

“阿弥陀佛。”九劫大师闻言,好奇问:“如何来做?”  

“我自成佛。”觉生和尚道。  

“贤友有了此心,却也是入了执念。”  

九劫大师终于找到了觉生和尚话里的错漏处,道:“舍尽法执,证悟空性。我辈求索万方,历经万千艰难,得之者几何?”  

他面上愈发慈悲,有悲天悯人之态,和蔼道:“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舍’并非放弃、也非执着,而是智慧。”  

九劫大师以手指天,接着道:“菩萨为救众生可舍性命,这岂非也是‘所执’无舍?我辈并未求‘舍’与“不舍”,而是从‘舍’到舍去自身之‘舍’的修行之路。”  

这话一说,九劫大师分明是引出了新的论点,乃是说“舍”很重要,但是自身舍去“舍”的过程更重要。  

“胜负已分。”独孤荧道。  

“啥?”林宴摸脑袋。  

孟渊学识浅薄,可也看出来胜负已定了。因为九劫大师已然将这次论道论到了渐顿之争。  

果然,那觉生和尚不语,九劫面上微笑如春风。  

“舍一切戏论,灭一切烦恼,名为舍。”九劫大师开始总结,“观照缘起性空,自然有不执取之心。舍财物到舍我执,最终连“舍”的之念亦舍,方是究竟解脱。”  

九劫大师慈祥的看向觉生和尚,最后道:“贤友,这才是通向涅槃的必经之路。”  

他又强调了“路途”一字。  

觉生和尚沉默良久,而后躬身行礼,再不发一言。  

花和尚受了挫,问禅台内外再无人来辩。  

九劫大师不再讲“舍”,如果再讲,那他就是“不舍”了。  

孟渊听九劫大师扯了半天的佛家故事,都是些劝人隐忍向善,豁达大度的话语。  

废话讲了半天,待到傍晚时才算散了会,就这平安府诸佛寺的僧侣还非要九劫大师多讲些。  

“也不发鸡蛋,有啥好听的!”孟渊心中愤愤。  

“我听说你闭关了。”红斗篷荧妹这会儿才开口说话。  

她身躯娇小却被斗篷遮掩着,但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气势。  

此刻独孤荧微微侧头,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