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半斤八两(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阿嚏!”  

“阿嚏!”  

也不知怎么回事,朱翊镠早上一起来便一个劲儿地打喷嚏。  

不是因为鼻塞或感冒,也不是因为室内空气不好缺氧啥的。  

反正就想打喷嚏。  

“被人诅咒?还是被人怀念?”朱翊镠喃喃自语,倒也没怎么在意。  

起床后正准备去看赵灵素,见张府管家游七正朝这边快步而来。  

“潞王爷早!”  

游七大老远就打招呼。  

他现在对朱翊镠的敬畏,准确地说叫敬佩,简直与日俱增。  

张居正一直是游七在照料,当朱翊镠坚决给张居正动手术,而手术后的张居正身体状态确实一天好似一天时,游七对朱翊镠就佩服得五体投地。  

后来,张居正为了躲避灾难,冒险隐瞒真相,故意制造出一副病痛越来越重的假象,成功回归故里。  

尽管这个主意当初是张居正自己要求的,别人肯定不清楚个中因由,但游七心知肚明,如果朱翊镠不点头,张居正就得放弃,绝不会这么做。  

在游七眼中,老爷张居正急流勇退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可谓完美人生。生前与“死”后都享受到了莫大的殊荣,现在还能安安心心地著书立说…  

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如果说老爷张居正之前的贵人是李太后,那之后就是朱翊镠了。  

因此,站在游七的角度,他对朱翊镠已经不仅仅是敬佩那么简单了,还有感激、崇拜、欣赏…  

对,他越来越欣赏朱翊镠了。  

见游七一副急促的样子小跑过来,又是大早上的,朱翊镠感觉肯定有事,遂问道:“找我有事吗?”  

“嗯,从京城来了一封八百里加急的信要给潞王爷。”游七跑到跟前,将手上的信递过来。  

朱翊镠接过,拆开一看。  

原来不是别人写的,正是张鲸写的那封求救信。  

朱翊镠看完信,皱起眉头。  

游七虽然是个管家,可因为张居正的关系,他平时也关心时局,就像申时行的管家申聪一样,很多时候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因张居正太强,故将游七这方面的特长掩盖住了。  

此刻,游七见朱翊镠紧锁眉头,小心翼翼地问道:“潞王爷,看信件是以司礼监的名义发出来的,如此紧急,是不是京城出什么事儿了?”  

“嗯。”朱翊镠点点头,然后抬手招呼游七一声,便连忙转身。  

游七心领神会,知道这是要去见老爷张居正的节奏,他立马儿跟上。  

两人很快进了密室。  

张居正的生活现在非常有规律,吃饭、睡觉、著书,偶尔也会到朱翊镠房间里走走,与他侃侃,仅此而已。  

老年人都有早起的习惯。  

但其实,张居正每天睡得并不是很早,只是中午一般都要眯会儿补一觉。  

朱翊镠和游七进来时,张居正已经起床了,正在活络活络筋骨,见他们俩忽然现身,不禁讶然问道:  

“怎么?这早啊?”  

朱翊镠开门见山地道:“张先生,京城出了点小状况,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张居正连忙停下来,问道:“哦,是吗?难道你都感觉棘手?”  

朱翊镠微微颔首:“是有点儿头疼,关键是咱人不在京城。”  

现在与张居正也没什么见外,朱翊镠直接将张鲸写的密信递给他看。  

信的内容并不长。  

张鲸只是交代清楚他当前遭遇的困局,然后请求朱翊镠帮忙。  

张居正看完,并没有立马儿提京城发生的事儿,而是诧异地问道:“张鲸现在都已经是潞王爷的人了吗?”  

朱翊镠微微一笑,如是般回道:“张鲸本来就是我的徒弟嘛,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他还是懂的。”  

张居正惊讶。  

而游七由衷地佩服。  

朱翊镠喃喃地道:“这次如果我和张先生都不出面的话,那伴伴和张鲸怕是只能留下一个人。”  

张居正道:“可潞王爷此刻身在江陵城,如何能帮张鲸解围呢?”  

“我现在头疼的不就是这个吗?若写信给我娘或伴伴,时间肯定赶不及。况且,我都不知道张鲸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觉得我能救他呢?”  

张居正道:“很明显,主导权在太后娘娘手里,而不是皇帝,张鲸肯定以为潞王爷能够说服太后娘娘。”  

朱翊镠摇头笑了笑:“即便我能说服我娘,也不好出面啊!”  

张居正想了想,道:“这件事说到底是冯公公与张鲸之间的矛盾。如果潞王爷不帮助其中任何一方,那他们两个谁最后的胜算比较大呢?”  

朱翊镠故作沉吟,没有立即回答张居正的问题。心想若按照历史的剧本发展,那当然是张鲸胜了。  

张鲸成功地把握住万历皇帝的心,知道万历皇帝在他与冯保间作出选择,会选择他而放弃冯保。  

所以,张鲸怂恿万历皇帝背着李太后下了一道旨意,直接将冯保赶出紫禁城,可谓先斩后奏。  

事后李太后知道,只是唉声叹气并没有把万历皇帝和张鲸怎么样。  

张鲸由此还接管了东厂,成为东厂提督。本来,万历皇帝要将司礼监掌印的职位也一并给张鲸,可万历皇帝又担心朝臣非议,所以将司礼监掌印的位子给了张宏。  

这是原本的历史,张鲸成功扳倒了冯保。然而朱翊镠参与这段历史后,改变了很多格局。  

比如:张鲸原来与张四维联手,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