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难以抉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得不说李太后非常敏锐。  

朱翊镠道:“娘,张先生此生情系政治,哪怕他病危之中,只要谈及政治,他都满怀激情,若非自感身体羸疲归乡心切,又如何愿意乞休以负娘亲所托?”  

“那他想回乡休息多久?”李太后担忧地问。  

朱翊镠道:“最少半年。”  

李太后沉吟不语,没有立即答应,想了想说:“还是先问问你皇兄和朝臣的意见吧。”  

朱翊镠也没多说什么,心想问朝臣意见尚可,可问万历老兄那就是多此一举了。此时此刻万历皇帝巴不得张居正回乡呢。  

见朱翊镠沉默,李太后敏觉地道:“怎么?镠儿认为不合适?”  

“不是不是,孩儿只是担心一来一去耽误时间。”  

“娘知道。”李太后点点头,当即让付大海去通知内阁,就张居正乞骸骨回乡的问题,尽快拿出一个具体的方案来。  

付大海当即去了。  

刚走,冯保就急匆匆地来了。  

“娘娘,潞王爷,万岁爷已经谕旨通政司,将张先生的《再恳生还疏》在邸报上刊登了。”  

“什么?”朱翊镠吃了一惊,“我不是让伴伴阻止吗?”  

“是的,可奴婢赶过去时,万岁爷已经谕旨通政司了。”  

李太后神情有点复杂,毕竟此事她没有发话下懿旨,所以疑虑地问道:“这是钧儿的意思?”  

“娘娘,奴婢打听过了,万岁爷是听从张鲸的建议。”  

“哎!”李太后叹了口气,“这邸报一登,若我执意不放张先生回归故里,那天下人不以为我与钧儿薄凉无情吗?”  

朱翊镠连忙道:“娘,孩儿以为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毕竟娘也是为了国家为了朝廷,并非为了一己之私。这邸报一登,以张先生情系政治的程度,那不等于是向天下人表明,张先生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了吗?尤其是各地官员相继为张先生建立道场,好像张先生不久于人世一样,势必会影响朝局的稳定。如此一来,娘是放还是不放呢?放会影响朝局的稳定,不放影响张先生的心情。”  

冯保小心翼翼地道:“娘娘,潞王爷,张鲸怂恿万岁爷刊登邸报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张先生身体羸疲害怕客死他乡,所以放张先生恐怕成为必然的趋势。”  

稍顿了顿。  

冯保又谨慎地道:“娘娘,若张先生回乡,那朝局…”  

可一句话没说完,便被李太后抬断了:“若不放,张先生如此恳切,又让我如何心安?邸报既然已经刊登了,也无法更改,赶紧让内阁拿出一个主意吧。”  

李太后情绪有些烦躁,朱翊镠和冯保也就没有继续叨扰了。  

两人刚一出来,冯保就气咻咻地怒怼道:“这个死张鲸,就是想将张先生赶出京师。”  

朱翊镠一脸的严肃,觉得有些话需要向冯保交代一声:“伴伴随我来,我有话要对你说。”  

冯保不假思索:“好的,潞王爷。”  

与冯保交代嘱咐一番后,朱翊镠又立即去了张大学士府,分别与张居正和胡诚作了一番交涉。  

不过,这次的思想工作有点儿难做,就像上次逼迫胡诚给张居正开刀动手术一样。  

但最后还是没有令朱翊镠失望,两个人的思想工作都做通了。  

朱翊镠松了口气。  

内阁那边,申时行也很为难。  

关键,他没有摸清李太后的主意,也没有摸清张居正到底是不是真的身体羸疲、是不是真的想致仕回乡…张大学士府一直处于戒严当中,能见张居正的仅限那几个人。  

他是张居正的得意门生,又是临时代理首辅,都拿不定主意,那其他阁臣就更不用说了。  

对张居正,到底是留还是放?若放要放多久?  

没辙,他只好决定与李太后先通通气儿。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搞不好会引发朝局大动荡。  

然而申时行不知道的是,正因为李太后感到为难,才将这个任务交给内阁决定,现在他又反过来找李太后商量…这也难怪,李太后总感觉他不对胃口。  

但这件事,终究需要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毕竟张居正很急迫,一连上了多道奏疏乞骸骨归乡——至少给人的感觉很急迫。  

可偏偏李太后为难,内阁也为难,都拿不定主意。  

越着急,就越拿不定主意,越拿不定主意,就越感到为难。  

第四道奏疏都没来得及回应,紧接着张居正又上了第五道奏疏。依然陈词哀切,恳请回归故里。  

搞得李太后提心吊胆心乱如麻,一时更是抉择不下。  

申时行也是顾虑重重。  

朱翊镠同样如此,他的身份也不适合出面。张居正的去留与当初动手术治病肯定不一样。  

动手术说到底是个人问题,但张居正的去留可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政治问题。  

朱翊镠不好掺和。  

尤其当他与冯保、张居正、胡诚一一会过面之后,他更是只想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相信这时候容易做出判断的是万历皇帝,不然他不会听从张鲸的建议,只无奈他做不得主。  

张居正上了第五道奏疏后,接着又连续上了三道。  

一个月时间不到,他总共写了八道奏疏。给人的感觉是他真的等不及了,恨不得立即回乡。  

而就在为张居正的去留迟迟下不了决心拿不定主意时,另一件事发生了:泉州兵变。  

这是朱翊镠预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