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汉武帝大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时间倒回半个时辰前。  

李广率着一支大军正在草原上前行。  

自从武曲和贪狼,二星相撞以后,他便率领帐下的骑军加快速度,直指草原腹地。  

大军扎营的时间也从四个时辰,减为两个时辰。  

这时正值夜晚还在迎风前行。  

忽然,李广心头有股悸动,抬头看向天空。  

只见夜空上一颗将星闪现,爆发出耀眼的光辉。  

这颗将星一经出现,远处的武曲星再度亮起,遥相呼应,天命连成一片。  

整座棋局仿佛都被这一星盘活。  

贪狼等匈奴将星则是天命大退、而且其中一颗将星直接暗淡无光,象征着失去天命。  

怎么回事?  

匈奴天命大减?  

李广愣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是大汉军中有新的大将点亮将星。  

而且,这名大天命将肯定还把匈奴非常重要的地方摧毁,导致匈奴失去大股天命,剩下的天命连三位天命大将都无法支撑,使其中一名大将的将星暗淡。  

卫青军中的将领?  

会是谁呢?  

而匈奴那位将星暗淡的倒霉蛋又会是哪一位贤王?  

李广笑了笑,勒住战将,拔出长剑,指向西方大声喊道:“北方有将星闪现!”  

“全军向北。”  

“加速前进!”  

“诺!将军!”身旁亲兵抱拳领命,迅速拔马向全军传令。  

虽然,李广猜不到是谁点亮将星,而且点亮的还是一颗主星。但是他猜得出来能够让匈奴天命大减的地方,一定是龙城。  

有人踏破龙城了!  

李广倒要亲自看看是谁…  

定军山。  

卫青手持长戈,站在一颗大石上,捅戈刺穿面前的匈奴战将。  

一颗流星划破夜空。  

天上一颗本就黯然的将星,彻底丧失光华,隐没入夜空当中。  

将星陨落。  

卫青有点错愕,抓着手中的长戈,搞不清发生什么了。  

负责今日强攻的匈奴左贤王,怎么突然丧失天命,一下子将星、华盖全部消失。  

就这么简单被我捅死了?  

“呜呜呜。”  

山底的匈奴王帐处传出一道金鸣,匈奴大军像潮水一样退去,主动的放弃这次进攻,全军从山顶处撤离。  

卫青本以为匈奴大军将会继续抢攻,定军山将在今夜失守。  

可没想到事有变化,“车骑将军”的将旗还是牢牢扎在山顶上。  

“破军星!”  

这时卫将军站在将旗下,心有所感,抬起头望向夜空,眼神当中迸发出一缕光亮:“看来陈将军的大事成了!”  

卫青左右环顾,只见身旁仅余两千余人,一个个神色疲惫,满身污血。  

虽然,他没有李广的“观星”之术,但是看见破军星点亮,再综合匈奴人退军的反应。  

卫青一下就明白前因后果,回头望向士卒们,深吸口气叹道:“他们也活下来了!”  

两天前登山的八千参军,在匈奴人连续不断的进攻下,直接战死六千,仅剩下两千。  

呵呵。  

要不是山上石壁陡悄,坡道狭窄,匈奴大军的人数无法展开。  

否则,第一天全军扑上,八千大军就要被杀的片甲不留。  

如果说陈无数奇袭龙城是在创造奇迹,卫青率领参军固守孤山,又何尝不是在创造奇迹?  

卫青将长戈插进地面,一把抹去脸上的血滞笑道:“传令。”  

“全军用餐。”  

这时四周已经没有传令兵待命。  

不过,卫将军的声音不大,可却充满穿透力,两千汉军人人都可听闻。  

汉军士卒们都默契的拿出肉干,水袋,一小口一小口的咬下,放在嘴里细细品尝,十分珍惜.......  

而不止是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同时在观星台的上太史令也察觉到星象的变化。  

公孙敖和公孙贺两人既没有观星术,由于没有相应的情报,看见破军星现世后,不仅不喜,反而异常震惊!害怕是匈奴将星!  

连忙给大军下令,探马远拨二十里,小心匈奴大军伏击。  

观星台上的太史令则是老成持重,在星相大变后,立即绘制星图。  

随后,双手捧着一卷星图,驱车直入未央宫,亲自向汉武帝汇报。  

自从在朝议上说明西征大军星相有变后,刘彻便赐予太史令入宫行走的权力,并且下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星相一有变化,便必须立即向他禀明。  

毕竟,在军情无法传回的情况下,星相变化已经成为了解一线军情唯一的方式。  

西征大军又关乎到大汉国运。  

汉武帝不得不慎重对待。  

那天开始太史令也长居观星台,在大典星、望气左两名官吏的辅佐下十二时辰,时时刻刻都关注着星相转变化。  

而负责常侍西殿的宦官们,也早已收到汉武帝的吩咐。  

这时武帝还未就寝,正在西殿的书房内观看国书。  

宦官看见太史令下车走进西殿,了解完情况,便知道是有要事,急忙入殿向武帝说明。  

“宣!”  

刘彻坐在书房后,听见宦官禀告,只是面色不变的挥手说出一个字。  

官宦转身离开,太史令很快就双手捧着星图,低头弯腰,踱步走进殿内喊道:“臣拜见陛下。”  

“今夜臣在观星台上见有将星出世,吾大汉天命大涨,匈奴天命消退,特来向陛下禀报。”  

“深夜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