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万里觅封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好文采。”  

卫青心里咀嚼着“万里觅封侯”的意思,眼神中欣赏之色大盛。  

为将者不可不兵,不可不学法。  

能够用一句短诗当作答案,把他的问题清清楚楚回答出来,文采实在让人讶异。  

兵家、道家、儒家等百家经学当中,文书都是必修的技艺。  

不懂识字又怎能读书,怎能统帅大军?  

可往往儒家学子们才情最盛,是舞文弄墨的翘楚。  

兵家在这里就略逊一筹了。  

虽然,大军打战靠的不是文采,可文采足够代表一个人的素养、思维与眼界。  

陈无数就是在用这句话告诉他:“对,我想当大将军!”  

“可我当大将军不需要用卑鄙的手段,自当万里行军,斩将封侯!”  

这样一名无双大将,不止他会欣赏,连陛下都会喜爱。  

而且卫青心里知道,正如陈无数说的一样。  

如果,对方在居庸县就向他表明兵家境界,恐怕他也不会让陈无数随军西征。  

毕竟,官职归官职,实力归实力。  

一名无双大将在实力上已经和他同等。  

随意放一名无双大军入军,卫青心里会有忌惮。  

他应该会选择直接奏书向陛下说明,顺便举荐陈无数,做出最稳妥的处理。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自然不会吝啬官爵。  

到时武帝大概率会一旨征辟,把陈无数调进京师当朝官。  

随后陈无数便将卷入勾心斗角的官场当中,在京师的宦海沉浮不定。  

也许起点会高一点,但是封侯拜将?  

慢慢等吧。  

还那句话,官职归官职,实力归实力。  

有无双大将的实力,不代表就能立即率军出征。  

或许又是一位执金吾。  

当场封侯更是痴心妄想...  

没有战功赫赫,谁能登上侯位?  

这样一想无双大将远赴塞外西征,反而是最能甩掉官场争斗,直接凭功绩向陛下自荐办法。  

也是最快,最有机会登临侯位的方式。  

好策略啊!  

而且和陈无数人想的一样,战场上不用管目的,只要看行动。  

只要帮西征军杀人。  

那就真是西征军的人。  

卫青眼神闪过精芒,放下案剑的手掌,脸上煞气全消,转瞬间换上一幅笑容,哈哈哈笑赞道:“好一个马上取功名,万里觅封侯!”  

“陈都尉不止是兵家高人,而且还文采非凡。”  

“尔等快把快收收兵械,不得对未来的彻侯无礼。”  

卫青拉着缰绳,挥一挥手。  

“唰唰唰!”  

一阵长刀入鞘的声音响起,身旁的将领纷纷把兵械收起。  

当然,他们目光还是很复杂,不知该怎么看待这位挂着“校尉”军职的无双大将。  

一般来说,这种无双大将起步都很高,不会外放到军队里任部将。而是会被征入朝中,在陛下身边任职。  

也许实权不大,但官职必定不低。  

等到获得陛下信任以后,就将直接下放到军中,负责统帅一支大军,一步成为大将军。  

在这个有百家体系存在的世界里,征辟制度变得非常合理。  

不止是征辟贵族,也征辟百家人才。  

这也是百家学说一直盛行至今的原因。  

不过,最起码要三重境界才有资格受到武帝征辟,获得跻身朝堂的机会。  

像陈无数这种隐瞒身份,混杂在西征大军里的无双大将,简直是个奇葩。  

所以,不能怪将领们排挤他。  

主要是众将领也不知道,该拿什么姿态看他。  

好在陈无数并不在乎同袍间的关系,也早已见识过卫将军翻脸如翻书的手段,当即坐在马上,拱拱手,语气谦让道:“将军过誉了。”  

“还望将军恕我不报之罪。”  

搞定卫青以后,他又开始玩谦虚了。  

卫青上下打量他两眼,甚至觉得陈无数的县尉军职,包括居庸县里的通敌事件,有可能都是陈无数策划的表演。  

目的就是找一个由头,顺理成章的加入西征军。  

难道真是演的?  

卫青心里突然一跳,仿佛已经看清真相。  

再联系陈无数身上武阳陈家的背景,一下就拨云见日了。  

没错,陈无数肯定是陈家当代最好的苗子,倾尽全力培养成的一位兵家大将。再通过关系输送至居庸县,演一大圈,等的就是西征大军。  

至于目的,则为了帮助落寞的武阳陈家再度返回朝堂,重新取回侯爵。  

不愧是献侯家族,真是老谋深算到极点。  

一眼就分析出当今陛下开疆扩土的决心,竟然舍得放下献侯的道家之术,让家族最好的弟子投入兵家。  

以目前的朝廷局势而言,兵家确实是受帝恩的学派。  

看来曾经权倾朝堂的武阳陈家,还是不甘落寞啊。  

加上大帐内的一次,刚刚已经是陈无数第二次向他说出封侯之志了。  

虽然,陈无数只是为了事件任务的奖励,想要拿到二十等公爵中最高一等的“彻侯”。但是在卫青眼里面,他已经成为一个肩负家族荣辱的弟子。  

而且卫青不再把他口中的封侯当作笑谈,或许将来真有一天,此人有机会登临侯位。  

面对陈无数的礼貌性请罪,卫青不会当真,随性的摆摆手,出声笑道:“出征塞外,男儿谁不愿封侯?本将军也想。”  

“陈都尉一腔热血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